山西“古籍醫生”埋頭20年:從“兩眼一抹黑”到專研一件事
中新網太原1月9日電 題:山西“古籍醫生”埋頭20年:從(cong) “兩(liang) 眼一抹黑”到專(zhuan) 研一件事
作者 高雨晴
“初次接觸古籍修複時,那真是兩(liang) 眼一抹黑。”從(cong) 零基礎到逐漸上手,從(cong) 行業(ye) “小白”到資深修複師,回憶起20年間與(yu) 古籍共處的點點滴滴,邢雅梅感慨頗多。
寒冬臘月時節,一縷陽光穿過玻璃窗落在斑駁的拓片上。邢雅梅埋頭坐在桌前,左手輕按紙張,右手握起鑷子,小心翼翼尋找拓片破損碎片位置,之後將該部位字體(ti) 拚對、展平。這是記者日前探訪山西省古籍修複中心時看到的一幕。
山西省圖書(shu) 館有著長期的古籍修複傳(chuan) 統,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設立古籍修複室,2009年被原中國文化部命名為(wei) 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是全國12家國家級修複中心之一。邢雅梅是該中心成長與(yu) 發展的見證者。
2002年,邢雅梅首次接觸古籍修複。受上述圖書(shu) 館委派,她赴上海參加第一期全國古籍修複技術培訓班。“這個(ge) 培訓班學員基本都是有基礎的,而我沒有,我就是兩(liang) 眼一抹黑就去學習(xi) 了。”這一學就是3個(ge) 月。
其間,邢雅梅跟隨培訓班老師學習(xi) 修複方法,了解修複工具等,從(cong) 逐漸上手到熟知行業(ye) 術語,讓她體(ti) 會(hui) 到一絲(si) 成就感。“拿了一本破舊不堪的書(shu) ,最後修好後,我都懷疑這是不是我自己修的,真的挺有意思。”
正是這樣一份成就感,讓邢雅梅踏入通往過去的“門”。培訓結束後,她便進入山西省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室,開啟“醫學”生涯。多年來,邢雅梅一直致力於(yu) “醫治”善本古籍、碑帖拓片及地方特色文獻等。
其中,山西地方特色文獻《退想齋日記》讓其印象最為(wei) 深刻。這是太原近代著名地方史學家劉大鵬長達半個(ge) 世紀耳聞目睹的親(qin) 身閱曆,日記裏記載了很多有價(jia) 值的史料,描述了當時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hui) 情況。在中外史學界,學者對其關(guan) 注率較高,修複它的重任就落在了邢雅梅身上。
“它一共43冊(ce) ,每冊(ce) 大小不一,用各種廢棄的紙張拚接而成,包括竹紙、宣紙、硫酸紙等。當時拿回來書(shu) 的時候,基本都是散頁。”經過兩(liang) 年時間,邢雅梅與(yu) 團隊完成43冊(ce) 共一萬(wan) 餘(yu) 頁的修複工作。據了解,修複好的《退想齋日記》還以原文形式出版,使這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巨作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在邢雅梅看來,古籍修複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一定要謹慎、認真對待,“要想好了再下手”,盡量避免由於(yu) 修複技法和修複理念的錯誤對古籍造成再次破損和傷(shang) 害。
近年來,邢雅梅很忙,“忙並快樂(le) 著”。2016年至2017年,她參與(yu) “山西省國家級珍貴古籍修複項目”,共完成21件唐宋金元時期珍貴佛教典籍的搶救性修複;2018年,修複《退想齋日記》等山西地方特色文獻;2019年至2021年,完成近2000張館藏拓片的修複。
談及下一步計劃,邢雅梅表示,2022年4月之前將完成《西夏文佛經扉畫》的修複,該項目已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zhuan) 項基金支持。“同時,結合世界文化遺產(chan) 日,舉(ju) 辦古籍修複技藝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