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價”到“地板價” 罕見病研發賽道還“香”嗎
70萬(wan) 一針降價(jia) 到3.3萬(wan) ,年治療費63萬(wan) 降到3.7萬(wan) ……2022年1月1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施,天價(jia) 罕見病藥物降價(jia) 的新聞持續刷屏。
高值罕見病藥物進醫保實現零的突破,給長期以來用不起藥的罕見病患者帶來治療希望,但同時也給罕見病產(chan) 業(ye) 帶來新的挑戰:未來高值罕見病藥物“地板價(jia) ”進醫保會(hui) 否成為(wei) 趨勢?國內(nei) 罕見病藥企研發積極性會(hui) 否受影響?目前全球僅(jin) 有約5%的罕見病有藥可醫,未來罕見病研發賽道還會(hui) 吃香嗎?
天價(jia) 藥降價(jia) 背後的“偶然性”
1月1日淩晨5點,11歲的法布雷病患者小華(化名)和父親(qin) 早早起床,從(cong) 廣東(dong) 惠州趕往廣州市婦女兒(er) 童醫療中心,接受醫保落地後首支降價(jia) 藥物的治療。在納入醫保前,按小華的體(ti) 重測算年治療費用超過63萬(wan) 元,而且需要終身維持治療。這一費用對於(yu) 普通家庭來說,根本無法承擔。
2021年12月3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共計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其中67款藥品通過國家談判納入醫保目錄,罕見病藥物占了7個(ge) 席位,涵蓋了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法布雷病、遺傳(chuan) 性血管性水腫、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心肌病、血友病、多發性硬化症等多個(ge) 病種。小華治療所需的酶替代療法藥物阿加糖酶α注射用濃溶液正在其中。經過談判降價(jia) ,武田製藥的這一款藥物在醫保支付和當地補充醫療保險報銷後,小華的年治療費用降到3.7萬(wan) 元左右。
同樣受到媒體(ti) 關(guan) 注的,還有渤健生物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這款曾因“70萬(wan) 一針”引發爭(zheng) 議的藥物,此次談判降到了約3.3萬(wan) 元的價(jia) 格。
上述兩(liang) 款藥物的降價(jia) 幅度之大,一度令業(ye) 界感到意外,似乎也向外界傳(chuan) 遞了一種信號:未來高值罕見病藥物想進醫保,是否都要降到“地板價(jia) ”?
對於(yu) 高值罕見病藥物“地板價(jia) ”進醫保,琅鈺集團副總裁李楊陽用“既喜又憂”四個(ge) 字來形容:“喜的是,百萬(wan) 元級的高值罕見病藥降價(jia) 進醫保,患者希望的大門打開了,要給醫保局點讚;憂的是,價(jia) 格降到令人驚訝的‘地板價(jia) ’,未來創新藥是不是要對標這兩(liang) 個(ge) 產(chan) 品,定價(jia) 空間是否會(hui) 變窄?”
琅鈺集團是國內(nei) 罕見病藥物領域崛起的新秀,目前旗下有專(zhuan) 注罕見病藥物研發和商業(ye) 化的琅鏵醫藥以及提供罕見病醫療解決(jue) 方案的子昂健康。李楊陽向記者分析認為(wei) ,上述兩(liang) 個(ge) 產(chan) 品的降價(jia) 有其特殊性,砍到“地板價(jia) ”可能不會(hui) 是常態。
以武田製藥的阿加糖酶α為(wei) 例,該藥雖然2020年才引入中國,但在國外上市已經20年,是一款老藥。這也意味著企業(ye) 在全球範圍內(nei) 已經實現一定商業(ye) 回報。而且中國市場上該藥也並非獨家,賽諾菲治療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β在2019年底已經獲批上市,武田製藥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去爭(zheng) 取市場份額,降價(jia) 進入醫保或許不失為(wei) 一種聰明的做法。
渤健生物的諾西那生鈉麵臨(lin) 同樣的挑戰。諾西那生鈉2016年12月23日首次在美國獲批,是全球首個(ge) SMA精準靶向治療藥物,2019年2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在全球市場上,諾華治療SMA的基因療法索伐瑞韋2019年5月在美國獲批上市,定價(jia) 212.5萬(wan) 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400萬(wan) 元。該藥物原理上可以一劑治愈SMA,目前已向中國遞交臨(lin) 床試驗申請並獲受理。國內(nei) 治療SMA的相關(guan) 藥物還有羅氏的利司撲蘭(lan) 口服溶液。相較之下,渤健生物在SMA治療領域的市場份額一路下跌,已經失去全球老大的位置。中國每年新發SMA患者約2000例,諾西那生鈉降價(jia) 進入醫保,正可以補足全球市場增長的乏力。
國產(chan) 罕見病研發亟需更多政策支持
全世界有3.5億(yi) 罕見病患者,涉及7000多種罕見病,其中80%是遺傳(chuan) 性疾病,4000多種發生在兒(er) 科。數據估算,中國有2000萬(wan) 罕見病患者。目前僅(jin) 不到5%的罕見病有藥可治,30%患兒(er) 活不到5歲。
“從(cong) 2012年公司成立到現在,罕見病的社會(hui) 認知、行業(ye) 匹配、扶持政策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海康城公共事務部總監茅越佳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12月,作為(wei) 罕見病製藥領域的“第一股”,北海康成正式登陸港股,成為(wei) 罕見病產(chan) 業(ye) 標誌性的事件。這家一直專(zhuan) 注布局罕見病領域的企業(ye) ,也見證了十年來中國罕見病迎來的變化。
在政策層麵,近年來關(guan) 於(yu) 罕見病的好消息不斷。2016年,國家衛健委組建了國家罕見病診療與(yu) 保障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2018年國家衛健委聯合五部門印發《第一批罕見病目錄》,121種罕見病被納入其中。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全國範圍內(nei) 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醫院,納入324家醫院,開展罕見病注冊(ce) 登記、雙向轉診等工作。
罕見病藥物的審批也在加速。2018年11月開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連續發布三個(ge) 批次的臨(lin) 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其中超過半數為(wei) 罕見病相關(guan) 藥品,進入名單的藥品可獲得優(you) 先審評審批通道。
“中國的生物藥發展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加上社會(hui) 資本關(guan) 注、科研人員回國創業(ye) 等,可以看到國內(nei) 罕見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勢頭良好。”茅越佳指出,但罕見病產(chan) 業(ye) 鏈條的閉環構建,仍需要從(cong) 檢測、診斷到支付以及政策法規支持等多個(ge) 環節的推動。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yu) 公共衛生學院醫保大數據研究所所長夏蘇建指出,新藥研發領域素有一個(ge) “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藥的研發成功往往需要耗時10年時間,花費10億(yi) 美元。罕見病由於(yu) 患病人數少,分攤到每個(ge) 患者的費用就會(hui) 更貴,藥企收回成本的周期也更長。這也是罕見病藥物研發一直麵臨(lin) 的困境。
琅鈺集團的一份數據顯示,中外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差距明顯。2018年-2020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160個(ge) 創新藥中,罕見病品種達86個(ge) ;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153個(ge) 新藥中,僅(jin) 有27個(ge) 罕見病藥品。
夏蘇建指出,美國罕見病相關(guan) 法案出台後,對醫藥行業(ye) 研發有一係列激勵政策,包括提供資金資助、簡便稅收、市場獨占期、加速審批等,彌補了罕見病市場容量小的短板。目前國產(chan) 罕見病藥物的研發仍處於(yu) 比較空白的狀態,研發動力不足,需要更為(wei) 係統和具體(ti) 明確的激勵措施,鼓勵藥企投入研發。
高值罕見病藥物需探索多方支付體(ti) 係
在國家醫保局新聞發布會(hui) 上,2021醫保談判基金測算組組長鄭傑曾表示,按照目前的藥品支付範圍,在國家目錄裏邊的藥品年支出的費用最高不超過30萬(wan) 元,保基本原則能夠讓有限的基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今後,我們(men) 也將杜絕天價(jia) 藥品進醫保。”
高值藥品降價(jia) 進醫保,對罕見病研發賽道來說,影響毋庸置疑。
在李楊陽看來,基於(yu) 國情的考慮,國家醫保談判本質上是在“擠水分”和“去資本化”,希望引導藥企盡快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但國內(nei) 基礎研發不足,自主創新並非短期內(nei) 就能實現的事,30萬(wan) 元的年費用標準對於(yu) 罕見病藥物來說或許顯得過於(yu) 嚴(yan) 苛,預期資本也會(hui) 逐漸回歸理性。
罕見病藥物研發,與(yu) 支付體(ti) 係密不可分。隻有合理的定價(jia) ,才有足夠的商業(ye) 潛力讓更多企業(ye) 投身到藥物研發中來。李楊陽坦言,對於(yu) 國內(nei) 的罕見病研發企業(ye) 來說,未來或許不能隻盯著基本醫療保險的盤子,創新藥需要在基本醫療保險之外尋求包括商業(ye) 保險、慈善、社會(hui) 力量多方參與(yu) 的支付模式。同時,國際化也將是一條不得不考慮的路徑。
茅越佳也認為(wei) ,罕見病的研發不能僅(jin) 著眼於(yu) 國內(nei) ,需要立足於(yu) 全球市場。一方麵,“license in”(授權引進)可以解決(jue) 當下患者臨(lin) 床用藥的需求;另一方麵,企業(ye) 自主研發創新也需要國際合作。
而單從(cong) 研發角度來說,罕見病賽道仍有其商業(ye) 邏輯。李楊陽分析道,全世界有7000多種罕見病,80%的罕見病跟遺傳(chuan) 基因相關(guan) ,這也意味著罕見病承載著整個(ge) 人類的密碼,也是找到常見病解決(jue) 方案的鑰匙。“很多時候一個(ge) 罕見病藥物研發出來,會(hui) 被發現同樣的通路可以治療更普遍的疾病,通過罕見病研發的投石問路,可以牽動更大的商業(ye) 市場。”
“藥企也需要轉換思路,在可負擔範圍內(nei) 作出讓步,畢竟如果不降價(jia) ,就中國的國情來說,能用得起天價(jia) 藥物的患者寥寥無幾。企業(ye) 適當讓利降價(jia) 進入醫保,以價(jia) 換量,同時銷售成本、管理成本等也會(hui) 降下來,有希望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麵。”夏蘇建指出,之前有罕見病公司的藥品引進中國市場後五六年都沒有賣出一支藥。這種有藥可用卻無法支付的鴻溝,未來有望通過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ti) 係來彌補,預計明年會(hui) 有越來越多罕見病藥企需要考慮如何在市場和銷量之間找到平衡點。(記者 嚴(yan) 慧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