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守護民間藝術 傳承文化根脈
色彩豔麗(li) 的刺繡枕頂,活潑可愛的布偶虎玩具,栩栩如生的年畫、皮影,充滿想象力的社火麵具……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現場,參觀者都會(hui) 被這些熱情、質樸、飽含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品所打動。展覽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教授的民藝收藏、民藝研究與(yu) 藝術創作為(wei) 主體(ti) ,展出500餘(yu) 件(套)傳(chuan) 統民藝作品和當代藝術創作,通過跬步千裏、采珠擷絲(si) 、拓福納靈、追光逐彩、匠心傳(chuan) 承5個(ge) 部分,係統展示民間藝術珍藏、研究及其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轉化與(yu) 發展,生動反映當代民藝工作者紮根民間、傳(chuan) 承匠心的價(jia) 值追求。
圍繞此次展覽,本報記者專(zhuan) 訪了潘魯生,聽他講述“到民間去”的初心和感悟,講述傳(chuan) 統民間藝術在當代的傳(chuan) 承及其為(wei) 藝術家創作提供的滋養(yang) 。
搶救保護民間藝術
是我們(men) 的使命
記者:您最早開始田野調查是什麽(me) 時候,有什麽(me) 感觸?後來為(wei) 何一直堅持,是什麽(me) 驅動著您不斷到民間去?
潘魯生:上世紀80年代初我開始到民間去調查采風。記得1981年暑假到山東(dong) 煙台的石島、大漁島寫(xie) 生時,看到當地漁民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特別生動鮮活,還有日常生活用的大魚盤,十分喜歡,收集了一些回去作為(wei) 創作素材。後來,我利用寒暑假時間陸續考察了山東(dong) 菏澤、濟寧、濱州、高密還有安徽亳州、河南商丘等地的年畫、剪紙、麵塑、玩具、泥塑等民間工藝品。那時候的民間手藝活兒(er) 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商品化,充滿了鄉(xiang) 土氣息和樸素的生活情感。工作以後,在張仃、王朝聞、張道一、孫長林等師長的鼓勵下,我進一步走上了民間藝術調查研究和搶救保護之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誌、寓理於(yu) 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製,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民間藝術是生活之美的創造,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中體(ti) 現,隻要走進田野,就會(hui) 被那種剛健、質樸、熱烈、美好的情感所感染。沉浸其中,我於(yu) 1990年完成了第一部專(zhuan) 著《論中國民間美術》。延安魯藝出身的老一輩文藝家王朝聞在序言中寫(xie) 道,該書(shu) 的出版“有利於(yu) 消除民族文化虛無主義(yi) 的消極影響”。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自那時起,自發的田野考察逐漸轉化為(wei) 守護民族民間文化的自覺行動,調查采風的範圍也逐漸由山東(dong) 擴展到全國。民間藝術向善向美的理想和老一輩文藝家的鼓勵都給予了我堅定的力量。
記者:您在田野調查中有什麽(me) 印象深刻的故事?您感覺時代的變化對民間藝術的發展有什麽(me) 影響?
潘魯生:田野考察直接麵對民間藝人和他們(men) 的作品,帶給我豐(feng) 富的感受和啟發。這次展覽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難忘的記憶和故事。學生時代沒有收入,收集藏品的主要方式是用習(xi) 作交換。早期藏品中的膠東(dong) 剪紙、年畫等,就是給農(nong) 民朋友畫像換來的。還有一些物件看似沒有貴重的價(jia) 值,是被人丟(diu) 棄後撿回來的。民藝收集不似古董收藏,收集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去發現,找到其中的價(jia) 值。
時代變遷、社會(hui) 轉型,帶給民間藝術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搶救保護民間藝術,賡續民族生活文脈,是文化學人的曆史使命。
從(cong) 鄉(xiang) 土器物中
汲取溫情和靈感
記者:這次展覽中展示了大量民藝收藏品,包括傳(chuan) 統刺繡、紡織、木刻、印染、年畫、泥塑、剪紙、瓷繪、皮影等工藝門類。請您介紹一兩(liang) 組重要藏品及其背後的故事。
潘魯生:民藝物件作為(wei) 手工之物,源自生活情感溝通與(yu) 表達的需要。展覽中有一組陶塑小孩模,在我的家鄉(xiang) 菏澤是兒(er) 童用於(yu) 玩泥巴的陶範。它們(men) 兼具知識性與(yu) 趣味性。“鬥孩模”是孩子們(men) 娛樂(le) 生活的一部分。一個(ge) 孩子擁有孩模之後,便總想在同齡人中比試一番,比誰的孩模故事多,比誰講得好,比誰做得多。孩子們(men) 在交換或交流中自然地增長了見識,了解了曆史典故或神話傳(chuan) 說,也把仁義(yi) 禮智信的道德理念、吉祥圖案的寓意、美好的期待以及鄉(xiang) 土生活中的人之常情都內(nei) 化於(yu) 心,成為(wei) 他們(men) 長大成人後個(ge) 人價(jia) 值觀念的基石。我想,這就是記憶,就是鄉(xiang) 愁,是生活在鄉(xiang) 土器物中的綿延。如果沒有了它們(men) ,這種家鄉(xiang) 的、生活的情感怎樣維係、何以寄托呢?我們(men) 需要民間藝術,它們(men) 是紐帶和橋梁,可以通向歲月和心靈更廣、更遠的境界。
記者:展覽中還有您的藝術創作品,請介紹幾件代表性作品,它們(men) 源於(yu) 什麽(me) 創作靈感,從(cong) 民間藝術中汲取了什麽(me) 養(yang) 分?
潘魯生:藝術就像生活長河中泛起的浪花。從(cong) 人民的生活和實踐中汲取創作營養(yang)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路徑。“到民間去”民藝展中《魯班線》《中行有距》等係列作品,就是受民間木工工具墨鬥的啟發創作的,與(yu) 這些作品並列展示的還有我收藏的墨鬥。墨鬥是中國傳(chuan) 統木工匠作的重要工具,不同於(yu) 西方標準化的計量工具,線的延展富有彈性,包含人與(yu) 物、物與(yu) 物關(guan) 聯融匯的創造力。通過墨鬥彈線的縱橫交織與(yu) 無限延伸、交匯,轉化為(wei) 一種當代構成意味的圖式表現,隱含傳(chuan) 統價(jia) 值的當代啟示意義(yi) 。
作品《大匠絲(si) 路》以絲(si) 路“百工匠作”為(wei) 主題,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絲(si) 綢之路上的傳(chuan) 統工匠技藝場景,其中包括手工藝製作、貿易通商及風俗文化的生活畫卷,同時描繪了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采珠、貿易經商及造船工藝等,展現了人們(men) 在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上運載絲(si) 綢、陶瓷、香料的情景。絲(si) 綢之路不僅(jin) 是連接東(dong) 西方的商貿之路,也是中華傳(chuan) 統工藝文化的傳(chuan) 播之路,這件作品通過表現絲(si) 路大匠勞作場麵、技藝傳(chuan) 承、風俗習(xi) 慣等,突出絲(si) 路百工匠作的傳(chuan) 播曆程,展現絲(si) 綢之路上的傳(chuan) 統工藝發展與(yu) 變遷。
創新傳(chuan) 播激起
更廣泛的精神共鳴
記者:展覽現場播放的視頻提到了您參加的海外交流活動。在交流過程中,海外觀眾(zhong) 如何看待和評價(jia) 中國傳(chuan) 統民間藝術及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的當代藝術品?
潘魯生:好的藝術作品,能夠激起觀者精神情感的共鳴。此次展覽中的絲(si) 綢、陶瓷、金屬媒材繪畫作品曾於(yu) 2014年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展出。海外觀眾(zhong) 對充滿中國美學觀念的作品表現出極為(wei) 濃厚的興(xing) 趣,驚歎於(yu) 深邃的中華文化所迸發出的創造活力。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安娜·瑪麗(li) 亞(ya) 教授說:“晶瑩剔透的魯班線,在如大腦構造般的迷宮地圖裏尋找方向和道路,沉默地、無休止地奔跑,時而斷裂,時而延續,跳躍著旋繞在巨大的瓷瓶上,在無盡的延續中盛開了鮮活生命之花。”從(cong) 民間藝術出發,回歸生命本源,探尋藝術的表現空間,也為(wei) 東(dong) 西方藝術在精神層麵上的對話提供了可能。
記者:以民間藝術為(wei) 主題的展覽,對於(yu) 年輕人有吸引力嗎?怎樣讓更多青少年認識和感受我們(men) 民族文化的根脈?
潘魯生:鄉(xiang) 土民間藝術裏,有中華文化的根脈,具有天然的親(qin) 和力。現在,中小學鄉(xiang) 土教材吸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接受愛鄉(xiang) 愛土的教育,認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文化自覺。這個(ge) 展覽中比較受年輕人歡迎的是由年畫轉化的《門神》裝置和《天地》係列纖維作品,他們(men) 在這兩(liang) 組作品前停留並合影留念。我們(men) 的文化藝術有根基有傳(chuan) 統,也在不斷演化和發展,生活的腳步、時間的流動不停歇,一代代新人在成長,我們(men) 要傳(chuan) 遞的就是一種行之久遠的精神力量,親(qin) 切綿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