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共建人文灣區 係牢精神紐帶

發布時間:2022-01-11 17: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香江快評】

  作者:劉洪一(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院長)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重大機遇。文化承擔著特殊使命,一方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共建人文灣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發展目標;另一方麵,香港在新選舉(ju) 製度下成功進行第七屆立法會(hui) 選舉(ju) ,開啟了良政善治新局麵,但增進港人國家認同與(yu) 人心回歸依然是一項重要課題,需要潤物細無聲和久久為(wei) 功的長期努力,尤其需要教育和文化領域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qin) ,共建人文灣區將促進灣區文化繁榮、塑造灣區共同精神內(nei) 涵,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打造有廣泛影響力的灣區人文論壇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是為(wei) 紀念饒宗頤先生而設立,旨在立足灣區、服務灣區,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建設、推動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致力於(yu) 世界文明對話為(wei) 宗旨,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ang) 、谘政服務和文化傳(chuan) 播方麵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饒宗頤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國學大師,在傳(chuan) 統經學、史學、考古學、敦煌學、宗教學、哲學、藝術學、文化學、人類學以及近東(dong) 文明研究等眾(zhong) 多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被譽為(wei) “當代中國百科全書(shu) 式的古典學者”“整個(ge) 亞(ya) 洲文化的驕傲”。早在1984年9月,饒宗頤先生就應邀參與(yu) 深圳大學中文係、國學所的成立工作,並擔任國學所顧問,為(wei) 學生授課。饒先生於(yu) 1995年6月正式受聘為(wei) 深圳大學名譽教授;2005年10月,應邀擔任深圳大學比較文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2016年12月,深圳大學成立饒宗頤文化研究院並成為(wei) “饒學聯匯”成員,饒先生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立和發展,欣然擔任研究院名譽院長,並於(yu) 2017年7月親(qin) 臨(lin) 深圳大學,見證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揭牌。

  自2016年建院以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先後舉(ju) 辦3次“饒宗頤文化論壇”、28場“饒宗頤講壇”,吸引了來自法國、美國、日本、比利時、韓國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及內(nei) 地(大陸)的眾(zhong) 多一流學者參加,已成為(wei) 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著名人文論壇和人文講壇;主編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的“文明通鑒叢(cong) 書(shu) ”第一輯就包括饒宗頤《中外文化鉤沉》等珍貴文稿;承擔“中央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一國兩(liang) 製”新形勢下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等重要項目,為(wei) 推動粵港澳人文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在海內(nei) 外產(chan) 生積極影響。

  文化融合為(wei) 灣區注入持久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豐(feng) 富的人文資源和豐(feng) 厚的文化傳(chuan) 統,尤其是近代以來作為(wei) 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門戶,形成了嶺南文化與(yu) 中西融通的文化景觀。港澳文化是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其文化底蘊帶有濃鬱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征,且與(yu) 嶺南文化一脈相承;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生長起來的港澳文化又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形成了融合中西的文化特征。

  由於(yu) 香港、澳門實行著與(yu) 內(nei) 地不同的社會(hui) 製度,加強港澳在文化層麵與(yu) 內(nei) 地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對於(yu) 灣區未來發展具有深層的關(guan) 鍵性意義(yi) 。文化融合可以助力消弭因製度和價(jia) 值觀不同而產(chan) 生的深層次隔閡,為(wei) 灣區發展係牢精神紐帶、注入持久動力。因此,要從(cong) 發展戰略上高度重視灣區人文建設,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以高遠的家國情懷和寬廣的曆史眼光,把共建人文灣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發揮優(you) 勢用好資源推動灣區人文建設

  充分發掘粵港澳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人文資源,築牢文化根基,建設好灣區發展的人文土壤和精神家園。嶺南文化有著豐(feng) 富的資源,粵劇、潮劇、廣東(dong) 漢樂(le) 、廣東(dong) 漢劇、廣繡、廣彩、金漆木雕以及廣府菜、潮州菜、東(dong) 江菜等,是粵港澳地區極為(wei) 寶貴的文化財富,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傳(chuan) 承、發揚,讓曆史傳(chuan) 統成為(wei) 經久不衰的文化音符,在新時代灣區發展中奏出新樂(le) 章。

  發揮好粵港澳三地的比較優(you) 勢,既注重協同,也充分尊重差異與(yu) 特色。粵港澳三地文化同脈,語言同宗,經近代以來的各自發展,業(ye) 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形貌和特質特色,應取長補短,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在差異化、多樣化中實現更高層次的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深圳市作為(wei) 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利用自身的區位優(you) 勢、創新優(you) 勢、活力優(you) 勢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優(you) 勢,在人文建設中主動作為(wei) 、積極作為(wei) 。尤其是充分發揮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的政策優(you) 勢,利用好前海合作區的發展基礎,加大對文化、教育項目的建設支持力度,以文化與(yu) 教育事業(ye) 的大發展作為(wei) 新增長點,實現前海合作區的躍升發展和內(nei) 涵提升;利用香港建設北部都會(hui) 區的契機,統籌規劃相關(guan) 文化發展項目;研究出台相關(guan) 支持政策,支持灣區文化發展,如設立灣區文化發展基金等。

  發揮灣區學術文化機構與(yu) 民間力量的推動作用。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已與(yu) 香港、澳門、內(nei) 地以及世界各地多家重要文化、學術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guan) 係,各類學術機構和文化活動對推動灣區人文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灣區民間蘊藏著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和力量,特別是民間博物館事業(ye) 等大有可為(wei) 。

  將人文建設與(yu) 民生發展,特別是與(yu) 青年發展相結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建議及時調整優(you) 化在內(nei) 地開辦港澳子弟學校的相關(guan) 政策,給予適當的政策保障,緩解港澳子弟就學難問題;為(wei) 港澳青年在內(nei) 地創業(ye) 、就業(ye) 提供更多便利,增進他們(men) 的國家認同,助其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1日 07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