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救命文檔”等頻現,呼喚政府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2-01-11 17:41: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馬亮

  2021年12月底以來,西安市疫情告急。程序員許長鵬發現臨(lin) 時核酸檢測點忙閑不均,人們(men) 需要排隊很久才能檢測。於(yu) 是他帶領團隊成員自發編寫(xie) 程序,緊急上線“西安核酸檢測點地圖”。該地圖後開發為(wei) “宜秦寶”微信小程序,滿足了成千上萬(wan) 人的需求。去年夏季河南鄭州因為(wei) 百年不遇的暴雨而發生嚴(yan) 重城市內(nei) 澇,也讓“救命文檔”成為(wei) 人們(men) 熱議的話題。同樣,去年秋季山西多地發生暴雨內(nei) 澇,很快就有熱心網友發布救命文檔,並在對接救助供求關(guan) 係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核酸檢測點地圖、救命文檔等共享共用平台的頻頻出現,既反映了在線協同編輯對應急管理的便捷性,也凸顯了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

  “救命文檔”緣何頻頻出現

  救命文檔或互助文檔是指人們(men) 在突發性危機時期,通過支持在線協同編輯的共享文檔來互通有無。求助者可以登錄文檔並發布求助信息,救援者可以定位求助者的位置和需求並伸出援手。救命文檔的發起者負責維護和更新,使其能夠不斷升級迭代,適應人們(men) 持續變化的援助需求。

  在通信中斷和孤立無援的危機時刻,救命文檔就像人們(men) 可以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珍貴。從(cong) 一開始的信息撲麵而來,到有組織的整理歸類、更新完善,救命文檔通常會(hui) 很快完成版本迭代,並同時支持多人協同編輯。但是,隨著危機解除,救命文檔也完成了使命,多數都會(hui) 停更乃至關(guan) 閉。因此,救命文檔就像“快閃”一樣,作為(wei) 陌生人之間鬆散、臨(lin) 時的組織而發揮其短平快的作用。

  救命文檔的反複出現,一方麵說明社會(hui) 公眾(zhong) 通過互聯網自救互助的意識和能力較強,另一方麵也反襯出數字政府還需進一步發力。之所以政府部門無法提供類似於(yu) 救命文檔這樣的創新工具,就在於(yu) 危機來臨(lin) 時需要快速響應和敏捷開發,而這往往是一般政府部門所不具備的資源和能力。此外,應急預案通常並沒有就數字治理如何響應進行明確,導致既有平台很難適應突如其來的危機衝(chong) 擊。

  當然,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努力探索,打造類似於(yu) 救命文檔的數字化防疫係統。比如,西安市高新區開通上線了“抗‘疫’民情收集平台”,期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但是,該平台僅(jin) 限於(yu) 公民提供信息和進行求助,後台信息隻能由政府部門登錄和利用,同支持協同編輯的救命文檔還有一定距離,也不利於(yu) 吸引和調配社會(hui) 資源參與(yu) 救助。

  數字政府需要轉向開放治理

  政府部門對於(yu) 危機管理而言責無旁貸,但單靠政府則可能獨木難支。特別是在危機來臨(lin) 時,政府部門哪怕有三頭六臂,也很難應對資源短缺、信息不對稱和社會(hui) 無序等帶來的嚴(yan) 峻挑戰。因此,如何發揮社會(hui) 的力量,使政府和社會(hui) 攜手共濟渡過難關(guan) ,是至關(guan) 重要的問題。

  近些年來發展迅猛的合供,是讓公民和政府一起合作構想、設計和提供公共服務。由於(yu) 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深度應用,使合供成為(wei) 公共服務供給和應急管理的重要策略。

  在疫情期間,很多弱勢群體(ti) 可能會(hui) 因為(wei) 防疫政策而麵臨(lin) 生活壓力乃至生存危險。傳(chuan) 統政府援助固然有效,但是這些常規性措施在非常態時期往往難以應對自如,使一些本應得到援助的人群得不到及時、精準、有效的救助,也使很多期望伸出援手的組織和個(ge) 人找不到著力點和發力點。“救命文檔”等類似靈活共享的數字化互助機製的出現,使政府的權威、社會(hui) 的資源、企業(ye) 的能力和數字的力量結合在一起,讓各類資源能夠精準、定製、高效、及時地遞送到有需求的人群,使疫情防控和社會(hui) 發展協同推進。

  特別是要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使各類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方麵的建設項目能夠將非常態的緊急社會(hui) 需求考慮在內(nei) ,並推動建立類似於(yu) “救命文檔”“西安核酸檢測點地圖”這樣的共享共用平台。這樣的數字化平台不應是政府大包大攬的封閉係統,而應是充分肯定社會(hui) 參與(yu) 和群策群力的不可或缺性,秉持開放治理的理念,將其打造為(wei) 開放、共享和持續迭代更新的公共平台。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