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水塔”興水記
冬日暖陽下,山西芮城縣聖天湖濕地、平陸縣三灣濕地的湖麵上,數以萬(wan) 計的野生大天鵝隨波嬉戲,歡叫聲此起彼伏。
這些來自西伯利亞(ya) 的“精靈”,近些年每到冬季都會(hui) 沿著山西境內(nei) 的汾河、桑幹河等河穀地帶,飛越數千裏來到這片水域“度假”。
山西,素有“華北水塔”之稱,是京津冀的水源涵養(yang) 地。三晉大地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加大治水興(xing) 水力度,著力破解水資源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生態惡化等頑疾,著力描繪水潤山西的新畫卷。
從(cong) “水瓶頸”到“水支撐”
立冬過後,太行山區氣溫驟降,山西漳河水務有限公司的調度中心卻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這裏的山西辛安泉供水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係統,實時記錄著長治市8個(ge) 縣區各用水戶的取水、供水情況。
“作為(wei) 山西省‘兩(liang) 縱十橫’大水網的第五橫,辛安泉供水改擴建工程通水達效,能有效解決(jue) 長治盆地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問題,對上黨(dang) 老區經濟發展起到水保障和水支撐作用。”漳河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鵬說。
山西之長在於(yu) 煤,山西之短在於(yu) 水。雖然境內(nei) 擁有黃河、海河兩(liang) 大水係,但大都向外發散,再加上采煤破壞、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山西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一度僅(jin) 為(wei) 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7%,屬於(yu) 水資源短缺程度最嚴(yan) 重的省份之一,且時空分布不均衡。
山西經濟社會(hui) 要發展,必須補齊水短板。為(wei) 此,山西推進以攔蓄水工程建設為(wei) 核心、開發地表水為(wei) 重點的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基本建成後又以縱貫南北的黃河北幹流、汾河兩(liang) 條天然河道為(wei) 主線,建設“兩(liang) 縱十橫”大水網,力求通過河流連通工程建設,把豐(feng) 水地區的水配置到缺水的地方。
晉蒙大峽穀,萬(wan) 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在黃河岸邊141米深的地下,引黃工程總幹一級泵站地下廠房內(nei) 機器轟鳴,五台機組以30立方米/秒的流量提起黃河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百姓家、廠礦企業(ye) 。
萬(wan) 家寨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根鎖說,引黃水不僅(jin) 滋養(yang) 三晉大地,還向桑幹河輸送,使桑幹河及其下遊的永定河流域生態得到明顯改善。
十餘(yu) 載奮進,山西用水格局變了模樣。“十三五”期間全省水源供水優(you) 化配置能力達到86億(yi) 立方米;汾河與(yu) 沁河連通、黃河流域與(yu) 滹沱河流域“牽手”……連通六河、縱貫南北的供水網絡初具雛形。受益於(yu) 此,全省用水結構更趨合理,地下水在總供水量中的比例從(cong) 2000年的69.6%下降到2020年的38%,淺層地下水位和晉祠泉等岩溶大泉水位止降回升。
經過多年努力,山西基本實現“水瓶頸”到“水支撐”的轉變,為(wei) 新時期治水興(xing) 水打下基礎。山西省水利廳廳長常建忠說,“十四五”期間,山西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wei) 山西省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堅強水保障和水支撐。
為(wei) 了“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冬日裏,汾河太原城區段水麵有些已經結冰,但仍擋不住市民沿河鍛煉的熱情,冬泳愛好者段鑄一個(ge) 猛子紮進河裏。“冬泳愛好者對水質很敏感。過去我們(men) 隻能到汾河城區段上遊去遊,那裏水質稍好。隨著水質的改善,我們(men) 遊泳的範圍也逐漸向下遊拓展。”段鑄說。
作為(wei) 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貫山西6市,綿延716公裏,哺育著全省1/4的人口,被譽為(wei) 山西的“母親(qin) 河”。然而,由於(yu) 曆史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後,像山西境內(nei) 其他大多數河流一樣,汾河流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河道幾乎斷流,幹流劣Ⅴ類水質比例一度達到68%。
2017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qin) 河水量豐(feng) 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治理,邁上快馬加鞭、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在前期不懈治理的基礎上,山西省委省政府製定了《以汾河為(wei) 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總體(ti) 方案》等政策,著力為(wei) 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提供規劃引領和法律保障。堅持“控汙、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措並舉(ju) ,引領汾河治理從(cong) 單純治水向整體(ti) 修複轉變。
方向既明,幹勁更足。一項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汾河兩(liang) 岸鋪展開來:通過已建成的萬(wan) 家寨引黃工程、沁河和川引水樞紐等工程向汾河幹流持續補水,努力讓汾河重現“流水嘩啦啦”的場景;在汾河源頭及上遊地區幹流河岸兩(liang) 側(ce) 各3公裏、中下遊幹流河岸兩(liang) 側(ce) 各2公裏範圍,禁止新建各類嚴(yan) 重汙染水環境的企業(ye) ;太原、臨(lin) 汾等汾河沿線城市在修複汾河生態的同時,依托汾河建設城市公園、形成沿汾經濟帶,讓汾河成為(wei) 各地的“會(hui) 客廳”……
“目前,汾河流域生態修複取得了階段性治理成果。”常建忠說。數據顯示,汾河幹流生態修複已完成一半以上,以汾河穀地為(wei) 中心的地下水水位連續多年持續回升,全流域13個(ge) 國考斷麵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正在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奏響興(xing) 水協奏曲
10年前,攝影師張國平第一次來到長治市漳澤湖濕地拍照,當時看到的景象讓他記憶深刻:村民圈湖養(yang) 殖畜禽、經營魚塘,湖麵渾濁,雜草叢(cong) 生,岸邊上還能看見漂浮的死魚。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候鳥的天堂,吸引著眾(zhong) 多像張國平一樣的攝影師。
“過去來這兒(er) 的人很少。”住在漳澤湖附近的長治市潞州區馬廠鎮凹裏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李明岐說,近兩(liang) 年,當地關(guan) 停了沿湖“散亂(luan) 汙”企業(ye) ,整治了排汙口,規範整頓了魚塘,大量種樹種草。經過持續集中治理,曾經雜草叢(cong) 生、垃圾遍布的漳澤湖已經變成國家濕地公園,一年四季都是遊客。
漳澤湖的嬗變是新時期山西治水興(xing) 水的生動寫(xie) 照。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山多土厚,水土流失嚴(yan) 重。按照“單打一”的思路治水興(xing) 水,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水生態修複需要。在前些年治水興(xing) 水的基礎上,近些年,山西省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ti) 化推進,不斷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新時期興(xing) 水路徑。
山西堅持“兩(liang) 山七河一流域”係統推進,大力推進太行山和呂梁山兩(liang) 山增綠,每年營造林400萬(wan) 畝(mu) 以上,黃河流經市縣林草覆蓋率接近60%。全麵開展汾河、桑幹河等“七河”以及晉陽湖、漳澤湖等“五湖”生態修複,全力開展19個(ge) 岩溶大泉保護與(yu) 修複,持續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扭轉水生態惡化趨勢。
河湖治理,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責任在人身上。為(wei) 激活監測河湖生態環境的“末梢神經”,山西建立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河湖長組織體(ti) 係,推行黨(dang) 政領導齊抓共管、“河湖長+河湖長助理+巡河湖員”的工作模式,所有河流湖泊實現河湖員全覆蓋,打通了河湖管理“最後一公裏”,力求讓河長製帶來“河長治”。
整合全省主要水資源經營性企事業(ye) 單位,成立萬(wan) 家寨水務控股集團,統籌水利建設、經營等事業(ye) 發展;全麵推動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山西著力推進治水興(xing) 水體(ti) 製機製創新,提升治水能力。
相關(guan) 數據顯示,經過係統治理,山西水土流失麵積從(cong) 20世紀80年代的10.84萬(wan) 平方公裏減少到2020年的5.89萬(wan) 平方公裏,入黃水質全麵退出劣V類,全省主要河流生態基流基本保障,實現了水生態的整體(ti) 持續好轉。
興(xing) 水腳步不停歇。年終歲末,山西發布《“十四五”“兩(liang) 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把山川相繆、山水連綿的“兩(liang) 山七河一流域”作為(wei) 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流域和區域,進一步做好山西水文章。(新華社記者趙東(dong) 輝、晏國政、魏飆、王飛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