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就業不僅要看就業率,更要看就業質量
作者:熊丙奇
最近有兩(liang) 條消息引發輿論關(guan) 注。
一是在媒體(ti) 發布了一篇職校生在就業(ye) 市場“搶手”的報道後,#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ge) offer#與(yu) #職業(ye) 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ye) 就被搶空#雙雙登上微博熱搜。
二是據報道,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狀況調查”課題組於(yu) 2021年6月起對高校畢業(ye) 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2021年博士、碩士、本科、專(zhuan) 科的月起薪算數平均值分別為(wei) 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數分別為(wei) 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這兩(liang) 條消息放在一起,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一個(ge) 是職校生就業(ye) “搶手”,一個(ge) 是專(zhuan) 科生的平均起薪要比本科低2000元,比碩士低6000元。實際上這並不矛盾,當前職校生的就業(ye) 情況就是:就業(ye) 率高、好找工作,但是就業(ye) 質量、薪酬待遇並不高。
職校生“搶手”,為(wei) 何學生和家長卻不願意主動選擇中職、高職?這是因為(wei) 就業(ye) 率並不等於(yu) 就業(ye) 質量,就業(ye) 機會(hui) 也不等於(yu) 發展機會(hui) 。要提高職業(ye) 教育的吸引力,扭轉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的歧視與(yu) 偏見,必須提高職校生的就業(ye) 質量,給職校生平等的職業(ye) 發展、晉升空間。
職校生“好找工作”,這是真的。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近5年,高職畢業(ye) 生半年後就業(ye) 率穩定在90%左右,中職畢業(ye) 生半年後就業(ye) 率穩定在95%左右。但職校生就業(ye) 的工作崗位,並不受年輕人青睞,也正是因為(wei) 如此,導致供需失衡,才使得職校生還沒有畢業(ye) 就被企業(ye) “預定”。據報道,人社部發布今年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有58個(ge) 是生產(chan) 製造及有關(guan) 崗位。數據顯示,到2025年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達到6200萬(wan) 人,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wan) 人,缺口率達48%。
所以,以職校生的高就業(ye) 率來說服學生和家長選擇職業(ye) 教育,並不具有說服力。真正能說服、吸引學生和家長接受職業(ye) 教育的,是職校生的高質量就業(ye) ,以及高質量職業(ye) 發展。高就業(ye) 率與(yu) 高質量就業(ye) ,是不同的概念,就業(ye) 率隻能反映就業(ye) 市場的崗位需求與(yu) 人才供給之間的比例,而不能反映就業(ye) 崗位的薪酬待遇、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等年輕人更看重的因素。對於(yu)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藍領”崗位,不少年輕人反映工作枯燥、工作環境艱苦、人際交往空間小。
職校生的就業(ye) 機會(hui) 多與(yu) 發展機會(hui) 多,也是兩(liang) 回事。在社會(hui) 存在“用工荒”的情況下,很多職校生並不是被作為(wei) “人才”而是“人手”對待,他們(men) 有的進入職場後的起薪可能並不比本科生低,但是,所從(cong) 事的工作卻缺乏挑戰性,漲薪空間狹窄,由於(yu) 受學曆所限不能評高級職稱,技能人才在職業(ye) 發展過程中,與(yu) 高學曆人才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也是影響技能人才社會(hui) 地位、社會(hui) 認可度的重要方麵。
提高就業(ye) 質量、拓寬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需要職業(ye) 教育與(yu) 用人單位共同努力。近年來,職校生的高就業(ye) 率,反而導致部分職業(ye) 院校不重視人才培養(yang) 質量,其理由的是,不管怎麽(me) 培養(yang) ,這些學生畢業(ye) 找到一份工作不難,而隻要職校生能順利畢業(ye) 找到工作,就對家長有所交代了。這種低端的職業(ye) 教育,難以培養(yang) 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進而導致技能人才的整體(ti) 待遇難以提高。
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高質量的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供給,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升級換代注入活力,進而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這才能形成職業(ye) 教育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良性互動。因此,職業(ye) 院校不能隻看畢業(ye) 生的高就業(ye) 率,更要重視畢業(ye) 生的就業(ye) 質量。實現職校畢業(ye) 生的高質量就業(ye) ,要求職業(ye) 院校必須堅持職業(ye) 教育定位,根據社會(hui) 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打造能培養(yang) 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課程體(ti) 係、人才培養(yang) 模式,深入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
要讓高素質技能人才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則需要用人單位破除唯學曆用人導向,重視技能人才的崗位貢獻,而不是把學曆作為(wei) 晉升職務、職稱的條件。從(cong) 現實看,學生和家長對成為(wei) 技能人才接受度不太高,是擔心缺乏上升、發展的機會(hui) 。這種唯學曆導向和對技能人才的偏見必須扭轉,否則會(hui) 導致技能人才缺口更大。(熊丙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