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作家、心理谘詢師、內科醫生:畢淑敏的三重身份

發布時間:2022-01-17 15: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從(cong) “容貌焦慮”到原生家庭,最近,一些與(yu) 心理學有關(guan) 的話題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在熱播劇《女心理師》中,小莫的“討好型人格”曾引發廣泛討論。

  日前,著名作家、心理谘詢師畢淑敏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容貌焦慮”這件事,唯有建立強大的內(nei) 心,“我們(men) 首先是全麵的接納自己。”

  應對“容貌焦慮”:全麵接納自己

  作家、心理谘詢師、內(nei) 科醫生,這是畢淑敏比較為(wei) 人熟知的三重身份。她曾做過20年內(nei) 科醫生,也曾寫(xie) 出《預約死亡》《女心理師》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成為(wei) 心理谘詢師則有些偶然。早年,畢淑敏有一位朋友摔斷了腰椎骨,她擔心朋友寂寞,便堅持每周給這個(ge) 人打電話聊天,無意中得知一位知名心理學教授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帶學生。

  幾經周折,畢淑敏得以跟隨這位教授學習(xi) 心理學碩士、博士方向的課程。學有所成,她開了一個(ge) 診所,每天和形形色色的谘詢者打交道,對容貌焦慮、親(qin) 子關(guan) 係等問題感觸頗深。

  “我曾在大學裏做過一次測驗:我說,在場的女生對自己的容貌有過不滿足、感到自卑的,請舉(ju) 手。”結果讓畢淑敏有些意外:幾乎所有人都舉(ju) 了手,包括不少長相很漂亮的女孩。

  其中有一位女孩,因為(wei) 覺得自己牙齒不好看,所以從(cong) 來不笑。

  可是,長相再完美的人,也不可能百無瑕疵。畢淑敏舉(ju) 例,“別的不說:什麽(me) 人能對抗時光啊?你能接受衰老嗎?美有很多種。最棒的做法,是放棄對容貌的焦慮。”

  “就像自然界,確實有漂亮的花,可你會(hui) 看到一顆草自卑嗎?還有那麽(me) 高的青鬆,都是奮勇向前,爭(zheng) 奪陽光。容貌無法改變,我們(men) 要全麵接納自己,建立強大的內(nei) 心。”她解釋道。

  談原生家庭的創傷(shang) :需要自己有意識的去療愈

  包括《女心理師》在內(nei) ,畢淑敏在自己的不少作品中都涉及了原生家庭、親(qin) 子關(guan) 係等問題,“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從(cong) 嬰兒(er) 到成年人,人們(men) 基本都是最先從(cong) 別人的眼光裏認識自我。我們(men) 的童年不能選擇,父母是什麽(me) 樣的人、物質條件如何等等,對性格等很多基本觀念的形成非常重要。”她說。

  成長,其實是一個(ge) 複雜艱巨的過程,也有出問題的概率。在那些經過精心照料的孩子身上,也依然可能存在著創傷(shang) ,這需要自己去有意識的療愈。

  “現在有些年輕人,大體(ti) 上對這一條沒有特別清醒的認識。”畢淑敏發現,有人能了解心理上的症結所在,從(cong) 容應對;有些則一味抱怨原生家庭差勁,卻不采取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

  比如,有人討厭父母逼婚,但多半采取爭(zheng) 吵、敷衍的解決(jue) 方式,其實沒必要。“有時父母是依據他們(men) 的人生經驗,來為(wei) 你的人生做出規劃,也許不合你意,但並無惡意。”

  她建議,“你可以不聽從(cong) 他們(men) 的想法,然後拿出合理的計劃,證明你做過很多努力,讓他們(men) 放心。與(yu) 其想著改變父母,不如試著改變自己。有些壓力,是成年人應該承擔的。”

  “從(cong) 我做心理谘詢師以來,會(hui) 盡己所能幫助別人,但最終有多大療效,取決(jue) 於(yu) 他自己。”畢淑敏認為(wei) ,一個(ge) 人的行為(wei) 總有內(nei) 在邏輯和意料之外的解釋,人性是豐(feng) 富斑斕的。

  好的心理谘詢有一定治愈的效果,但不能藥到病除。她覺得,無論是哪種心理情緒,都不要讓它在角落裏積累,而是要及時疏解,才能讓人生變得更完整更幸福。

  談“跨界”:關(guan) 注對象始終是人

  曾有人評價(jia) ,從(cong) 內(nei) 科醫生到心理谘詢師、到作家,畢淑敏是個(ge) 勇於(yu) 跳出舒適圈的人,這三個(ge) 身份,絕對算得上“跨界”。

  “別人說我在職業(ye) 上跨度很大,我倒沒這麽(me) 鮮明的感覺。作家、醫生、心理谘詢師,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關(guan) 注對象始終都是人。”畢淑敏說,“我一生都在做這一件事情。”

  作家需要洞察人性,把看到的眾(zhong) 生和自我,描述出來和別人交流;心理谘詢師關(guan) 注人們(men) 的內(nei) 心;醫生治病救人,關(guan) 注焦點其實都沒有變。

  的確,“人為(wei) 什麽(me) 活著”“怎樣才能幸福”是畢淑敏筆下永恒的話題。在《畢淑敏的心靈治愈書(shu) 》中,《幸福課》《心靈課》《成長課》分別從(cong) 幸福、心靈、成長三個(ge) 角度深挖人生的真相。

  在她心理學相關(guan) 的作品中,很多故事的主角都是普通人,至於(yu) 原因,“普通人有探索自己內(nei) 心世界的好奇,也有迷茫,一旦找到問題所在,就會(hui) 感到輕鬆,變得更有力量,不容易被擊敗。這很重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對此有所幫助。”(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