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經典 演繹中華文化之美(講好中國故事)
創新表達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
舞動經典 演繹中華文化之美(講好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陳圓圓
核心閱讀
近日,“為(wei) 人民而舞”——《舞動經典》首輪巡演於(yu)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收官。表演者是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年輕舞者,他們(men) 憑借過硬的基本功與(yu) 獨到的理解,用舞蹈語言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帶給人視覺審美的同時,也使人獲得心靈的感動與(yu) 共鳴。
長袖回旋,扇舞生風,如筆墨行雲(yun) 流水;擐甲執兵,淩空翻轉,盡顯英勇氣概;樂(le) 聲漸密,舞者輪番秀出舞技絕活,令人目不暇接……
帷幕落下,掌聲不絕。“為(wei) 人民而舞”——《舞動經典》首輪巡演近日於(yu)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收官。90分鍾內(nei) ,觀眾(zhong) 感受到了中國舞蹈不同時期、不同舞種的經典魅力。表演者均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大多獲得過“桃李杯”“荷花獎”。憑借過硬的基本功與(yu) 獨到的理解,年輕的舞者們(men) 用舞蹈語言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帶給人視覺審美的同時,也使人獲得心靈的感動與(yu) 共鳴。
為(wei) 經典尋找觸達當下的方式
舞蹈類綜藝節目收獲廣泛關(guan) 注,頻頻在短視頻平台出圈……近年來,中國舞蹈的“能見度”越來越高。這既源於(yu) 中國舞自身的魅力,也離不開年輕舞者對經典作品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相和歌》《扇舞丹青》《點絳唇》……許多舞蹈專(zhuan) 業(ye) 學生心目中的“教科書(shu) 級範本”作品,都出自北京舞蹈學院。成立於(yu) 1987年的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由北京舞蹈學院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組成,目前有23名青年舞者。
《舞動經典》融合了經典與(yu) 創新,舞者既是傳(chuan) 承者也是創造者,以青春能量為(wei) 作品注入新的生命。舞團演員、國家二級演員蒲宇是90後,他表演的作品《風吟》已有21歲了。回憶起排練的心路曆程,他說:“在教室裏跟編導和原演出者接觸,了解創作的細節,不隻在動作上更到位,還包括情感和身體(ti) 上的反饋。與(yu) 風共舞,在經典中探尋不同的肢體(ti) 表達,在經典中追求永恒的藝術魅力。”
一束聚光燈,一人一雁一椅,曆經千帆的老人回首一生。很難想象,雙人舞《老雁》中飾演老者的,竟然是舞團中最“新”的演員。今年23歲的呂科鏑,畢業(ye) 後加入舞團不到兩(liang) 年。他說:“人生如果是一句話,《老雁》講的就是句號前麵的那個(ge) 字。”《老雁》的另一名演員趙珊感歎:“新瓶裝舊酒,也能釀出不一樣的風味。”
經典之所以閃耀,離不開老一代舞蹈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演出的報幕屏上,許多作品特別寫(xie) 有“排練指導”,名字對應的大多是這支舞原版的演員或編導。
“在《舞動經典》中,經典與(yu) 創新試圖構成某種對話,不同舞者之間對於(yu) 傳(chuan) 統與(yu) 身體(ti) 的理解,代際創作交流,既有對於(yu) 經典舞作的回望,也有新一代人的探索。”舞團副團長任冬生說。
正如一名觀眾(zhong) 留言:“如同折子戲,為(wei) 經典尋找觸達當下的方式。年輕的舞者或許還存在技巧之外情感、理解、經曆等方麵的不足,但傳(chuan) 承本身已彌足珍貴。”
給青年舞者搭建成長的平台
17歲、27歲和37歲,對舞者意味著什麽(me) ?在舞團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王亞(ya) 彬的微博上,3張照片定格了同一個(ge) 姿勢,仔細看卻能發現不同。照片分別是她3個(ge) 年齡時期表演《扇舞丹青》的劇照。有網友說:“21年後的《扇舞丹青》在柔美之中多了一份成熟與(yu) 英氣。”
舞台上,王亞(ya) 彬除了演繹經典,還帶來了自己編導的現代舞《女人與(yu) 海》。如今,她擁有演員、編導、老師等不同身份。“教學相長,創演兼收並蓄,身份的轉變是一個(ge) 不斷磨礪不斷精進的過程,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一直不變。”王亞(ya) 彬說。
從(cong) 北京舞蹈學院畢業(ye) ,進入青年舞團,成立個(ge) 人工作室——王亞(ya) 彬30多年的舞蹈生涯,是舞團正在探索建立演員從(cong) 引進、培養(yang) 到流動的成長機製的一個(ge) 縮影。任冬生介紹:“近年來,舞團以‘青年舞蹈家工作室’‘演員轉教’等方式推進高端表演人才隊伍建設,致力於(yu) 成為(wei) 教學、科研的研發基地,創新劇目的實驗和傳(chuan) 統劇目的示範基地,整體(ti) 教學的藝術實踐基地,優(you) 秀教師的儲(chu) 備基地。”
任冬生說:“我們(men) 希望給每一個(ge) 青年藝術家設計藝術成長之路的個(ge) 性化方案,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成員進入舞團後5—10年考取碩士學位,15—20年後可以考慮轉到教學崗,將成熟的經驗反哺教學。”如果熱衷於(yu) 創作和表演,舞團成員也可以爭(zheng) 取成立工作室,獲得平台和經費的支持。
此次演出的古典舞《青山遠黛》是蒲宇編導的,他也是3個(ge) 新創作品編導中最年輕的。他說:“每個(ge) 人在舞團都能找到適合的定位。我們(men) 不隻學習(xi) 怎麽(me) 當表演者,還在學習(xi) 編導乃至舞台設計、教學技巧等,努力成長為(wei) 綜合型的藝術家。”
“真正的藝術來源於(yu) 人民、來源於(yu) 生活。拓寬藝術傳(chuan) 播渠道,托舉(ju) 青年藝術人才,才能真正讓文藝創作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北京舞蹈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巴圖說。
開拓中國舞蹈更廣闊的舞台
“當代中國舞者應該用舞蹈這門世界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我們(men) 不僅(jin) 要做好中國古典舞蹈的傳(chuan) 承,更要與(yu) 時俱進、積極創新。”王亞(ya) 彬說:“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立體(ti) 展現在舞台上,也能讓更多觀眾(zhong) 直觀地感受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舞團在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開展多場演出交流活動。去年,北京舞蹈學院與(yu) 國家大劇院和中演院線等開啟合作機製,通過精準設置演出展示渠道、加強校企合作等方式,講好真實全麵立體(ti) 的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從(cong) 校園走向更大的舞台,不僅(jin) 需要團隊的力量,也離不開舞者自身的韌勁。舞台上的高光時刻不過數分鍾,日複一日的枯燥訓練,淚水、汗水和血水浸泡的艱辛滋味,才是舞者的日常。若非熱愛,談何堅持?
與(yu) 舞者交談,“幸福”“熱愛”,總被他們(men) 掛在嘴邊。蒲宇說:“我們(men) 一直在學院的愛護下,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多麽(me) 幸運。”舞團演員何林謙脫口而出:“每一個(ge) 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孤獨的。”“舞蹈是我和世界溝通的一種最佳方式。”王亞(ya) 彬道出了許多舞者的心聲。
呂科鏑排演《老雁》時,在編導田露的啟發下,漸漸有了新的感悟:“人們(men) 感知回憶與(yu) 愛的能力是相通的,舞蹈打動人心的魅力也是相通的。”少年端坐,挺拔的身姿,欲展翅翱翔。
“要為(wei) 青年舞團開拓更大舞台,從(cong) 校園走出去,在國家平台乃至世界平台去展示,讓這支團隊走出學院、走向世界,成為(wei) 學院事業(ye) 發展和中國舞蹈事業(ye) 的生力軍(jun) 。”巴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