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博感受“民以食為天”
4000年前的麵條是什麽(me) 樣?最早的酒和茶是怎麽(me) 誕生的?黃瓜、茄子、胡蘿卜是從(cong) 哪裏傳(chuan) 入中國?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上,豐(feng) 富多樣的文物、內(nei) 容詳實的展板、有趣的互動體(ti) 驗,讓觀眾(zhong) 了解許多與(yu) 飲食有關(guan) 的知識,品味“民以食為(wei) 天”的中國味道。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綿長而厚重,不僅(jin) 包含造型精美的飲食器具、自成體(ti) 係的烹飪技藝、浩如煙海的典籍製度等,還孕育衍化出一係列影響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哲學觀念、政治智慧和科學思想,同時也為(wei) 傳(chuan) 統音樂(le) 、舞蹈、繪畫、雕塑、詩歌等諸多文藝創作提供了不竭源泉。
此次展覽分為(wei) “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5個(ge) 單元,展出文物240餘(yu) 件(套),從(cong) 食材、器具、技藝、禮儀(yi) 等不同角度出發,全麵展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變遷,生動呈現古代勞動人民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畫卷,表達中華民族對豐(feng) 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與(yu) 追求。
在“食自八方”單元,良渚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春秋時期的炭化麥粒展現了中國人以穀物為(wei) 主的飲食傳(chuan) 統,栩栩如生的動物陶俑講述了“六畜三牲”的故事,一組裝有雞、魚、蔬菜、水果及糕點的明代陶供碟反映了古人多元化的飲食結構。
在“茶韻酒香”單元,曆代茶具和酒器體(ti) 現了茶文化和酒文化的變遷。耳杯又稱羽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liang) 側(ce) 有半月形雙耳,好似鳥的雙翼。展廳裏的“曲水流觴”場景,再現了古人雅集的盛況。古代文人酒會(hui) 時,麵前是潺潺流水,酒杯順著水漂流而下,漂到誰麵前,誰就要舉(ju) 杯一飲而盡,並吟詩詠懷。點茶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中非常流行的一種文化活動,折射了宋人精致風雅的生活美學。展廳中播放的視頻介紹了宋代點茶技藝的完整流程,黑釉兔毫盞等展品令人懷想宋人鬥茶的精彩場麵。
“美食配美器”是中國傳(chuan) 統審美觀念在飲食文化中的體(ti) 現。“琳琅美器”單元分為(wei) “陶之古樸”“青銅威儀(yi) ”“漆木華美”“瓷之風韻”“金玉典雅”5組,展示了不同材質的飲食器具及其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一套華麗(li) 的朱漆皮胎彩繪葫蘆式餐具盒格外引人注目。早在東(dong) 周時期,就出現了餐具統置於(yu) 一器的餐具盒。這套皮胎餐具盒為(wei) 清代器物,通體(ti) 朱漆彩繪,包含大盤、小盤、不同尺寸的碗、圓碟、海棠花口碟、酒杯、飯匙等,諸器外壁或內(nei) 心分別彩繪折枝花、牡丹、桃花、梅花、山茶、荷花,美不勝收。
此次展覽還設有多項互動項目,觀眾(zhong) 可以嚐試用模具製作麵點,還可以體(ti) 驗古人席地而食的生活習(xi) 慣。策展人表示,希望通過好看、好玩、能體(ti) 驗的內(nei) 容,讓廣大觀眾(zhong) 感受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本報記者 鄒雅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