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嚴監管非學科培訓,還需強化學生參加體育美育的過程體驗

發布時間:2022-01-18 16:25: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熊丙奇

  近日,上海市體(ti) 育局發布了《上海市體(ti) 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文件中羅列了體(ti) 育培訓機構設立原則、舉(ju) 辦者、機構屬性、舉(ju) 辦者投入、培訓場所等十餘(yu) 條設置標準。與(yu) 此同時,浙江省文旅廳發布《浙江省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對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作出規範。

  這表明,各地的藝術、體(ti) 育等非學科培訓,或將被從(cong) 嚴(yan) 監管。對非學科培訓機構的監管,與(yu) 對學科類培訓的監管具有一致的目標,即減輕學生的學業(ye) 負擔與(yu) 校外培訓負擔。因此,監管的重點是,非學科培訓不能成為(wei) 學生和家長的新負擔。

  隨著“雙減”的推進,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原來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與(yu) 資本紛紛轉向藝術和體(ti) 育等非學科培訓領域,這引發輿論的擔憂,藝術、體(ti) 育培訓會(hui) 不會(hui) 加重學生的負擔與(yu) 家長的焦慮。

  有調查顯示,一些藝術培訓機構將藝術考級和培訓掛鉤,希望以此把藝考培訓變為(wei) 學生培訓的新剛需,每一項藝術培訓都對應藝術考級。體(ti) 育培訓則抓住體(ti) 育納入中考並逐漸提高分值的“契機”,開展針對中考體(ti) 育的“提分培訓”,出現“應試體(ti) 育”傾(qing) 向。

  藝術、體(ti) 育培訓的“火爆”,有人認為(wei) 是“雙減”的成效之一,有利於(yu) 綜合素質發展。但必須注意,任何校外培訓都必須把握好“度”,不要把本來給少數學生提供差異化教育選擇的培訓,變為(wei) “全民培訓”,否則就是在重蹈學科類培訓的覆轍。

  按照“雙減”的規定,非學科培訓的機構可以登記為(wei) 營利性機構,進行資本運作。但如何防止資本過度逐利,是監管必須考慮的問題。事實上,把上市作為(wei) 訴求,培訓機構就必然追求快速擴大規模和體(ti) 量,會(hui) 帶來質量控製與(yu) 品牌管理問題。

  當然,要讓藝術、體(ti) 育等非學科類培訓不再出現“應試培訓”傾(qing) 向,更重要的是改革對美育、體(ti) 育的評價(jia) 。把美育、體(ti) 育納入中考,是為(wei) 了促進學校、家庭和學生的重視,但不能用一次測試成績作為(wei) 美育、體(ti) 育的中考成績,或者以測試成績為(wei) 評價(jia) 美育、體(ti) 育成果的主要依據。

  如果還是“考美育”“考體(ti) 育”,就可能讓藝術、體(ti) 育培訓服務於(yu) 提分,而非育人。加強美育、體(ti) 育,應該重視開齊開足開好美育、體(ti) 育課程,學生按規定上好體(ti) 育課、美育課,參加體(ti) 育鍛煉和藝術活動。也就是說,推進美育、體(ti) 育,必須進行教育評價(jia) 改革,強化學生參加體(ti) 育、美育的過程體(ti) 驗。在這樣的評價(jia) 體(ti) 係之下,校外藝術、體(ti) 育培訓,也必然會(hui) 注重學生的興(xing) 趣培養(yang) ,而不是圍繞考級、考試展開功利的培訓。(熊丙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