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蹺嗩呐滿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原標題:寸蹺嗩呐滿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核心提示
多年來,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高度重視基層百姓的文化生活,今年朝陽、本溪、撫順三地“村晚”入選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2022年春節期間,遼寧省將舉(ju) 辦百餘(yu) 場“村晚”,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展示,按照文化和旅遊部有關(guan) 活動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在指導組織示範點開展“村晚”錄播活動。今年與(yu) 往年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民間原創藝術,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讓鄉(xiang) 土文化活起來。
非遺絕活兒(er) 唱主角
1月12日,記者來到入選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的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一莊,這裏正在錄製“村晚”,隻見16位滿族老人,穿著傳(chuan) 統民族服裝,手持大煙袋,舞蹈動作詼諧靈巧,時而歡快,時而柔情,表演、服裝盡顯滿族風情。這個(ge) 舞蹈叫《關(guan) 東(dong) 情》,創作於(yu) 2019年,曾獲得央視綜藝頻道舞蹈世界欄目“舞蹈全民星獎”,並多次參加省、市、縣各類文藝展演。過去,在東(dong) 北流傳(chuan) 著“東(dong) 北三大怪”的民俗, “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yang) 個(ge) 孩子吊起來”,現在這些民俗已經很少見到了。
在錄製現場記者還看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本溪社火”、省級非遺項目“寸蹺秧歌”的表演,人們(men) 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探馬在前,社火會(hui) 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跟隨其後,最後是鑼鼓隊出場。據介紹,“本溪社火”以民間傳(chuan) 說和戲劇故事為(wei) 題材,以一個(ge) 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ge) 故事,一個(ge) 故事即為(wei) 一轉社火。
而省級非遺項目“寸蹺秧歌”的表演讓記者大開眼界,寸蹺秧歌表演者踩的蹺很短,與(yu) 高蹺不同。寸蹺源於(yu) 滿族的“寸子”,表演中的“跺顫”是最有代表性的動作。寸蹺秧歌的動作剛柔相濟,生動活潑,是漢族習(xi) 俗與(yu) 滿族習(xi) 慣相互融合、升華逐步形成的。“寸蹺秧歌”是在滿族婦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礎上仿製了寸蹺,上裝踩上寸蹺後,為(wei) 了保持平衡,雙腳不停移步,胳膊前後甩擺。這種在自然扭動中展現出來的人體(ti) 曲線美和大伸大展的韻律,加上腳和腿的跺顫,突出了上裝舞蹈的豪放勁,因此,形成了隻有上裝踩蹺的寸蹺秧歌。流傳(chuan) 近300年的寸蹺秧歌,它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以及表現形式,凝聚了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本溪“村晚”遴選了全市農(nong) 民自編自導的聲樂(le) 、器樂(le) 、舞蹈等優(you) 質節目和非遺項目展示,結合本溪地域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以買(mai) 年貨、趕年集、送春聯等為(wei) 主題,打造原汁原味、原生態、接地氣的鄉(xiang) 村聯歡晚會(hui) 。
原汁原味呈現鄉(xiang) 村生活和民間文化
“村晚”沒有明星大腕,上台表演者都是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自編自演,自演自賞,看熟悉的人,聽熟悉的音,身臨(lin) 其境,喜氣洋洋,別有一番樂(le) 趣。
本溪“村晚”已經連續舉(ju) 辦20餘(yu) 年了,是本溪群眾(zhong) 文化蓬勃發展的結果,多年來,本溪市文化部門先後組織文化誌願者、群眾(zhong) 藝術館的輔導老師進入本溪的兩(liang) 縣四區,先後到本溪縣堿廠鎮、高官鎮、桓仁滿族自治縣普樂(le) 堡鎮、南芬區徐家村等50個(ge) 鄉(xiang) 鎮開展群眾(zhong) 文化的輔導。每年都開展百餘(yu) 場送戲下鄉(xiang) 巡演、“戲曲進鄉(xiang) 村”、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動,並實施“667”手拉手基層輔導工程等群眾(zhong) 文化工程,使群眾(zhong) 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以桓仁縣為(wei) 例,20年多前的春節晚會(hui) 隻是單純唱歌,現在,除了歌曲,還有相聲、小品、戲曲等多種形式,記者在今年桓仁縣舉(ju) 辦的“村晚”節目單上看到舞蹈《滿鄉(xiang) 民族大聯歡·萬(wan) 眾(zhong) 一心》、相聲《語言的妙用》等更加注重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的節目。同時融入時代元素,本土文化與(yu) 時代文化相結合,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推進傳(chuan) 統文化不斷升華。如小品《網絡生活》、原創歌曲《桓仁,我可愛的家鄉(xiang) 》等節目突出本地特色、富有鄉(xiang) 韻,農(nong) 民把好日子唱成歌、繪成畫、跳成舞,原汁原味地呈現鄉(xiang) 村生活和民間文化,表達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村晚”的組織者一般是本村的文化名人,演員都是本村或鄰村的村民,群眾(zhong) 的參與(yu) 性、自主性很高。節目有的是當年流行的歌曲,更多的是群眾(zhong) 自編的節目。農(nong) 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深受廣大村民好評,舞姿優(you) 美、歌聲嘹亮、器樂(le) 悠揚,充分展現了村民對於(yu) 美好生活的熱愛,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新時代的農(nong) 村故事。
眼下,本溪市群眾(zhong) 藝術館在小市一莊的“村晚”錄製工作已經完畢,正在後續剪輯。錄製完的“村晚”將在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遼寧文化雲(yun) 上播出。(記者楊 競 文並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