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綠色轉型,盡顯魚米之鄉宜居美

發布時間:2022-01-18 16:47:00來源: 新華日報

  近日,多年未見、被譽為(wei) “藍精靈”的銅藍鶲現身南通;南京老山發現野生秤錘樹種群,無想山拍到白鷳倩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美麗(li) 宜居村莊、綠美村莊數量均超1萬(wan) 個(ge) 。

  歲末年初,從(cong) 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個(ge) 好消息中,窺見的是這一年全省環境質量改善的全貌。去年,在上一年受疫情影響環境質量基數較低的情況下,江蘇PM2.5濃度首次以省為(wei) 單位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長江幹流水質保持Ⅱ類,太湖治理連續14年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環境美”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照片見證,

  “魚米之鄉(xiang) ”天藍水碧

  在位於(yu) 南京河西的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內(nei) ,記者看到了一份珍貴的空氣“日曆圖”。2013年以來,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方位拍攝一組照片,直觀記錄天空“顏值”。“灰霾天”越來越少,“水晶藍”已成常態……南京的PM2.5平均濃度由2013年的7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去年的29微克/立方米。

  去年,全省上下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jue) 策部署,堅持“科學治汙、精準治汙、依法治汙”,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較大幅度改善。

  去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全省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82.4%,創曆史新高。“過去一年,我省突出源頭治理,全麵推進工業(ye) 源、移動源、城鄉(xiang) 麵源汙染治理等大氣汙染防治工程項目,加快推動重點行業(ye) 揮發性有機物清潔原料替代。”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去年,在地表水國考斷麵數量翻番、部分新增斷麵水質基礎較差的情況下,我省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仍同比改善,全省655個(ge) 省考斷麵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比例達90%以上。兩(liang) 張對比的灌河口衛星遙感照片令人印象深刻:2017年的照片顯示,灌河入海口海水顏色呈現出褐紅色喇叭口圖形,麵積約260平方公裏;去年的照片上,灌河口入海口的海水顏色已與(yu) 周邊海水融為(wei) 一體(ti) ,看不出界限。

  “以前灌河口周邊分布著不少‘小化工’,隨著江蘇化工行業(ye) 整治的推進,一大批規模小、汙染重、危險大的不達標企業(ye) 關(guan) 停,灌河口的海水顏色明顯恢複,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偽(wei) 虎鯨重現灌河口。”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處處長朱德明說。

  碧波蕩漾、青山朗潤,一年來,我省“綠色推動機製”加快完善——

  率先實施工業(ye) 園區汙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對172個(ge) 園區開展監測監控能力摸底調查,探索工業(ye) 園區環境管理新模式;建成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係統,目前,係統企業(ye) 用戶超過5萬(wan) 家,完成危廢轉移30.9萬(wan) 批次;完善江蘇“環保臉譜”體(ti) 係,對22萬(wan) 多家企業(ye) 和所有區縣政府環保行為(wei) 評價(jia) 賦碼,健全非現場監管和公眾(zhong) 參與(yu) 模式。

  綠色低碳,

  產(chan) 業(ye) 結構調“輕”調“優(you) ”

  從(cong) 南京346國道明因路段左轉駛入寧江路,“春江十裏”幾個(ge) 字映入眼簾。從(cong) 這裏出發,紅黃藍三色路麵標線猶如彩虹蜿蜒向前,全長18.3公裏的沿江風光美不勝收。“長江大保護落實在何處?這條濱江岸線就是最有力的見證。”南京市浦口區相關(guan) 負責人說,幾年前,這裏還是船塢散落、軋鋼聲不絕於(yu) 耳的“十裏造船帶”。

  在鎮江市京口區京江路的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江豚數量呈逐年上升之勢;在張家港,生態修複讓雙山島成為(wei) 旅遊勝地,蘆花搖曳,群鳥翩飛;在江陰,昔日汽渡碼頭變身韭菜港公園,騰出的生產(chan) 岸線全部用於(yu) 生態修複。

  一年時光飛逝,治江功在不舍。江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意識,爭(zheng) 當長江大保護的“排頭兵”和“先行軍(jun) ”。全省圓滿完成596個(ge) 長江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任務,依法拆除取締117個(ge) 沿江非法碼頭,累計騰退長江岸線60.3公裏。率先排查出1.57萬(wan) 個(ge) 長江入河排汙口……

  生態向好與(yu) 否,生物多樣性指標最具說服力。去年10月,我省亮出江蘇物種最新“家底”:省內(nei) 物種數從(cong) 此前的4588種更新至6046種。給生態“留白”,庇護更多生物,江蘇實行最嚴(yan) 格的生態空間管控,已將8個(ge) 大類407個(ge) 區域納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yan) 格的空間管控措施,並將全省陸域國土麵積的22.49%確定為(wei) 陸域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全省31個(ge) 自然保護區庇護了省內(nei) 近六成物種。

  治理修複紮實推進的同時,我省著力調“輕”調“優(you) ”產(chan) 業(ye) 結構。

  “全縣相繼退出兩(liang) 家鋼廠和一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ye) ,2020年又主動叫停在建的桃嵐化工園區,累計騰出能耗指標100多萬(wan) 噸標煤。”睢寧縣委書(shu) 記蘇偉(wei) 表示,去年,該縣能耗控製線是104.4萬(wan) 噸標煤,實際使用74.6萬(wan) 噸標煤,萬(wan) 元GDP能耗0.1248噸標煤,總量、強度“雙控”工作均居省市前列。今年,睢寧縣將力爭(zheng) 把能耗控製線降到72.87萬(wan) 噸標煤。

  淘汰落後產(chan) 能為(wei) 培育高新產(chan) 業(ye) 騰出空間。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化工行業(ye) 整治提升,全省化工園區(集中區)由54家減至29家。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碳材料、大醫藥健康、物聯網、集成電路等地標產(chan) 業(ye) 相繼崛起。

  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催動人才、要素、資源加速集聚。南通市海門臨(lin) 江新區,與(yu) 上海崇明島隔江相望,原來定位是精細化工園區,但安全、環保隱患多,後來轉換思路,謀劃建設上海周邊科技衛星小鎮。優(you) 質的自然生態、科創生態以及區位優(you) 勢疊加,吸引了高端企業(ye) 紛紛入駐。如今,臨(lin) 江新區已成為(wei) 科技創新區,集聚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類企業(ye) 150多家。

  助力完成“雙碳”目標,江蘇步伐堅定。去年,全省新增國家綠色工廠25家、綠色園區3個(ge) 、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ye) 9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ye) 8家,認定省級綠色工廠186家。

  統籌協調,

  城鄉(xiang) 環境“比翼齊飛”

  從(cong) 局部美到全域美、從(cong) 外在美到內(nei) 在美、從(cong) 一時美到持久美,“新魚米之鄉(xiang) ”盡顯宜居之美。

  去年,南京市42個(ge) 國省考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為(wei) 100%,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徐小春介紹,南京編製了16條水質不穩定重點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督促相關(guan) 責任單位推進整改;在完成主城區1400公裏汙水管網排查基礎上,組織推進郊區園區完成排查280公裏。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園一角原有一條“內(nei) 金川河西支段暗涵”,去年征得學校同意後,約48米長的暗涵被打開。經過控源截汙、清理涵內(nei) 淤泥等一係列整治後,河道“重現天日”,成為(wei) 校園內(n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我家門口臭味好重,是不是旁邊的企業(ye) 超標排放了?”在江蘇,生態環境監測部門一旦接到這樣的投訴,“嗅辨師”就會(hui) 前往現場。對於(yu) 異味擾民這類沒有明確評判標準的環境問題,去年江蘇建立了“嗅辨”製度,培養(yang) 了130多名嗅辨師,以人工聞嗅的方式評判類似異味、油煙的等級。現在,每個(ge) 設區市發生惡臭投訴,嗅辨師都會(hui) 聞令而動。

  美麗(li) 宜居,讓城市鄉(xiang) 村之間“各美其美”。2018年以來,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我省組織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著力補齊補強“三農(nong) ”領域短板。

  南通市海門區常樂(le) 鎮頤生村村民陸善兵說,回鄉(xiang) 養(yang) 老這5年,他親(qin) 眼見證了村容村貌的提升:家門口的小水溝從(cong) 泥土塌陷、雜草遍布,變成水清岸綠,每隔幾戶人家就能看到垃圾分類投放桶。早上出門散步,常常能見到村裏的保潔員在打掃街道。陸善兵自家修整一新的院子,被村裏選為(wei) “美潔庭院”。

  去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聚焦農(nong) 村廁所革命以及生活汙水、垃圾、黑臭水體(ti) 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長效管護等重點任務,持續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改善,確保五年行動開好局、起好步。截至去年底,全省農(nong) 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5%,農(nong) 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99%,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74.6%。

  □ 本報記者 許海燕 王靜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