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百幅民俗畫追憶老北京鮮活日常

發布時間:2022-01-19 14:50: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路豔霞

  昨天上午,《春明漫畫》新書(shu) 出版座談會(hui) 在北京燕山出版社舉(ju) 行。當場最閃亮的明星當然是這部書(shu) 的作者、97歲的漫畫泰鬥李濱聲先生。他顯示出十足的“90後”朝氣,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妙語連珠,他的幽默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ge) 人。

  這位氣質文雅的老人一生愛畫、愛戲、更愛北京民俗,《春明漫畫》一書(shu) 收錄了他繪製的一百幅老北京民俗畫,從(cong) 衣食住行等多方麵展現了20世紀老北京的生活風貌。此次座談會(hui) 還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王霽,文化學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原總編輯趙珩,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院研究員趙連賞,線裝書(shu) 局原總編輯任夢強,北京時代華文出版社社長陳濤,北京廣播電視台總編室高級編輯、晚清史研究者、作家京梅等專(zhuan) 家學者出席。

  漫畫泰鬥李濱聲先生是北京日報社成立後的第一批美術記者,為(wei) 中國漫畫最高獎項“金猴獎”得主、“內(nei) 部諷刺漫畫”開先河者。除了漫畫家的身份,他還有民俗專(zhuan) 家、魔術大師、戲曲教育家等眾(zhong) 多頭銜。值得一提的是,李濱聲先生久居北京,熟知北京的曆史文化,對北京的民俗更是了如指掌。他於(yu) 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漫畫,曾為(wei) 《北京晚報》撰寫(xie) “居京瑣記”,為(wei) 《人民日報》(特刊)開設“燕京畫舊”,為(wei) 《老北京的生活》《我的故事》《江湖叢(cong) 談》等書(shu) 繪製插圖,曾出版《李濱聲畫集》《我的漫畫生涯》《拙筆留情》《燕京畫舊》等。

  《春明漫畫》一書(shu) 是李濱聲先生漫畫、民俗“兩(liang) 技相疊”的成果。他用畫筆記錄下了“親(qin) 身經曆,親(qin) 眼所見,親(qin) 耳所聞”的老北京民俗和生活。北京作為(wei) 首都,其民俗文化具有曆史和現實雙重價(jia) 值。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民俗文化日益受到人們(men) 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開發北京民俗文化。與(yu) 此同時,人們(men) 也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20世紀的民俗風貌正逐漸在人們(men) 的回憶中褪色,舊京的諸多風俗在傳(chuan) 承中或消失,或變形了。而李濱聲畫作介紹了氈帽頭、抹猴、毛窩、駱駝鞍、腿帶、銀盾、蒲包、暖水瓶、月份牌、寒暑表、搪瓷臉盆、自鳴鍾、火玻璃等,如今聽起來有些陌生但舊時在普通人家卻是極為(wei) 常見的物件,描繪了旗袍、馬褂、長衫、西服在20世紀經曆的一係列樣式演變,記錄了“打”“磅”“碼”等外來語如何隨著洋蠟、毛線、西服等舶來品漸漸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追憶了20世紀一度興(xing) 起的燙發、飛機頭等等。他所繪的這一百幅民俗畫是對20世紀老北京生活的鮮活記憶,是對逐漸減少或消失的北京民俗文化的真實記錄,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資料。

  為(wei) 讓讀者能夠近距離欣賞《春明漫畫》的原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即日起在首都圖書(shu) 館春明簃舉(ju) 辦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春明漫畫——李濱聲北京民俗畫展”。進入這個(ge) 空間,一幅幅寧靜又帶著濃厚民俗氣息的畫作撲麵而來,頓時讓觀者夢回老北京的生活過往。展覽除了有李濱聲先生的原畫,還有老先生口述的北京民俗趣談。觀眾(zhong) 可以邊看原畫邊聽老先生的語音介紹,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舊京生活。同時,春明簃將首發五十冊(ce) 《春明漫畫》,該書(shu) 采用高品質的手工宣紙印刷,力求最大限度呈現畫作原貌,製作精美,兼有收藏價(jia) 值。且該書(shu) 配有手工拓印的藏書(shu) 票,藏書(shu) 票由97歲的李濱聲先生親(qin) 自設計、摹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