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跨過鴨綠江》:以信史筆法達正史氣派
作者:劉金祥(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拍攝製作的大型故事片《跨過鴨綠江》,描摹了一群縱橫捭闔、敢打必勝的英雄人物形象,抒寫(xie) 了一部感天動地、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英雄畫卷,實現了一次曆史與(yu) 現實的跨時空對話,使彰顯崇高價(jia) 值的革命英雄主義(yi) 再次成為(wei) “偉(wei) 大心靈的回響”。
作為(wei) 一部具有“曆史美學品格”的鴻篇巨製,影片編導采取紀實筆法和倒敘方式,以一個(ge) 個(ge) 鮮活人物和一幅幅動人場景,將悲壯慘烈的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全景式立體(ti) 地呈現在大銀幕上。通過還原戰爭(zheng) 全景和雕刻戰術細節相結合的多重複調手法,《跨過鴨綠江》刻畫再現了三組不同風采、神韻和氣度的英雄群體(ti) ,體(ti) 量小但意蘊深、筆觸簡卻敘事周,引領觀眾(zhong) 走近可信、可親(qin) 、可愛、可敬的英雄陣營。
影片《跨過鴨綠江》以信史筆法和正史氣派,追敘了黨(dang) 和軍(jun) 隊的決(jue) 策者運籌帷幄、居高研判,通過分析戰爭(zheng) 利弊和洞察戰爭(zheng) 走勢,及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jue) 策的過程。影片伊始,便著重鋪陳了毛澤東(dong) 與(yu) 蘇、美高層人物的思想博弈,表現了開戰前調兵選將、戰前動員等軍(jun) 事謀劃,體(ti) 現了開國領袖們(men) 的審時度勢和高瞻遠矚,表明了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的氣魄和膽略,印證了其時局論斷的睿智英明。
此外,影片《跨過鴨綠江》以彭德懷為(wei) 主要視角和敘事軸心,通過重點講述臨(lin) 危受命的彭德懷堅決(jue) 靈活地貫徹中央戰略意圖,有秩有序地排兵布陣,科學合理地開辟東(dong) 西兩(liang) 線戰場,不失時機地組織五次戰役,集中展現了他堅毅頑強、睿智果斷、鎮定從(cong) 容的大將風度。在角色呈現上,演員丁勇岱深透精準地把握了彭德懷的精神狀貌和個(ge) 性氣質,一改此前銀幕上不苟言笑、莊重嚴(yan) 肅的形象,更多地表現出彭德懷的親(qin) 和溫存與(yu) 俠(xia) 骨柔情。
影片《跨過鴨綠江》濃墨重彩地呈現了赤膽忠心、無所畏懼、敢打敢拚、慷慨赴難的誌願軍(jun) 一線指戰員,以特寫(xie) 鏡頭和平視化視角相交織疊加的敘事方式,在使觀眾(zhong) 重溫並銘記這場戰爭(zheng) 的同時,拉近了英雄與(yu) 觀眾(zhong) 的心理距離,加深了觀眾(zhong) 對誌願軍(jun) 英雄的仰慕和欽敬。情節和細節是電影的筋骨和血肉,也是對英雄主義(yi) 精神的具體(ti) 詮釋。影片中,當美軍(jun) 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巡查前沿陣地時,拿出手槍對著空曠寂寥的雪地連扣扳機,然後乘坐直升機揚長而去,而雪地上則很快滲出鮮紅的血跡。原來,誌願軍(jun) 戰士隱匿藏身在陰冷冰涼的雪地裏,即便被子彈擊中也沒有發出絲(si) 毫呻吟。
這些真切細節,一方麵深深打動和震撼著廣大觀眾(zhong) ,另一方麵也是對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的凝練與(yu) 升華,是導演向那些英勇奮戰在最前沿的英雄官兵致以由衷的禮讚與(yu) 深情的敬意。正是這些爬冰臥雪、舍生忘死的誌願軍(jun) 戰士,這些鐵骨錚錚的戰地英雄,為(wei) 祖國和人民構築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這些英雄們(men) 身上展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淬煉了中華民族的心魂和膽魄,鑄就了中華民族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意誌。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終其根本是敵我雙方意誌品質的較量。
作為(wei) 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大型革命曆史題材作品,電影《跨過鴨綠江》以恢宏戰爭(zheng) 場麵和精微細節雕刻,逼真再現了雲(yun) 山、鐵原、飛虎山、長津湖、鬆骨峰和上甘嶺等20多場戰鬥,客觀回溯了五次戰役的全部過程,構建了一種宏大曆史敘事和一篇壯麗(li) 英雄史詩,弘揚著熱血激蕩的革命英雄主義(yi) ,這種革命英雄主義(yi) 是鬥爭(zheng) 精神的本質屬性和主要特征,也是人民軍(jun) 隊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寶貴精神財富。正是在革命英雄主義(yi) 的感召、激勵和驅動下,誌願軍(jun) 將士在極端嚴(yan) 酷的戰爭(zheng) 環境中,同仇敵愾、以武止戈,終結了美帝國主義(yi) 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jin) 改寫(xie) 了世界曆史,創造了戰爭(zheng) 奇跡,而且贏得了世界的相對和平和對手的敬佩與(yu) 尊重。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成功上演,再次昭示了革命英雄主義(yi) 在影視創作中永不過時,再度印證了革命英雄主義(yi) 具有穿越時空、常勵常新的永恒藝術魅力。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9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