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 這些“考題”待解答
編者按
2022年,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dang) 的領導下向著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關(guan) 鍵之年。統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今年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有哪些關(guan) 鍵之處需要重視,哪些難點問題亟待破解,哪些戰略機遇必須把握?黨(dang) 和國家已經為(wei) 此做了怎樣的擘畫、部署與(yu) 準備?各行各業(ye) 、社會(hui) 各界應如何齊心協力推動發展,共繪美好新畫卷?我們(men) 邀請多位國家高端智庫專(zhuan) 家,分別就這五個(ge) 領域進行梳理、前瞻,給出深入分析與(yu) 對策建議。
政治建設——強大政治力 引領中國巨輪破浪遠航
作者:張樹華(中國政治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2021年是黨(dang) 和國家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一年。概括而言,這一年政治建設方麵的大事要事主要有:
在全黨(dang) 全社會(hui) 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廣大黨(dang) 員幹部受到了全麵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煉、精神洗禮,全黨(dang) 曆史自覺、曆史自信大大增強。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全麵總結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黨(dang) 始終掌握曆史主動、充滿曆史自信的根本原因。
“兩(liang) 個(ge) 確立”進一步增強了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政治向心力。黨(dang) 確立習(xi) 近平同誌黨(dang) 中央的核心、全黨(dang) 的核心地位,確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曆史進程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堅決(jue) 維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黨(dang) 中央的核心、全黨(dang) 的核心地位,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全黨(dang) 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曆史交匯期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重要戰略機遇期凝聚共識、果斷抉擇的關(guan) 鍵,是黨(dang) 團結統一、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堅定,中國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寬廣。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凝聚各方麵智慧和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理論之源和實踐路徑,在中華大地上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中,進一步展現黨(dang) 治國理政的領導力和胸懷天下的大擔當。2021年,黨(dang) 和政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同時,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解決(jue) 全球問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2022年,為(wei) 了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需要發揮我們(men) 黨(dang) 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zhong) 組織力、社會(hui) 號召力,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zhong) 開新局、應變局,穩字當先,保持和完善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hui) 環境。在政治建設領域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特別是黨(dang) 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和完善黨(dang) 的領導體(ti) 製,推動全黨(dang) 進一步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確保黨(dang) 在應對更加紛繁複雜的國內(nei) 外挑戰中更好擔負起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
始終心懷讓人民生活幸福這一“國之大者”,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推動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持續加強和創新群眾(zhong) 工作,解民情、為(wei) 民計、表民意、集民智、惜民力、促民生,著力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夯實黨(dang) 執政的群眾(zhong) 基礎。
持之以恒推進黨(dang) 史總結、學習(xi) 、教育、宣傳(chuan) ,教育廣大黨(dang) 員、幹部和全體(ti) 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曆史自信、築牢曆史記憶,滿懷信心向前進。
麵對錯綜複雜的國內(nei) 外環境,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zheng) 精神,掌握鬥爭(zheng) 策略,練就鬥爭(zheng) 本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經濟建設——著力穩增長、保就業(ye) 、防風險
作者:王昌林(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展望2022年,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需要製定更為(wei) 精準的措施,著力穩增長、保就業(ye) 、防風險,保持經濟社會(hui) 大局穩定。
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複,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但經濟運行仍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隨著內(nei) 需持續恢複,基建投資增速上升,穩增長麵臨(lin) 許多有利條件,但受基數提高、出口增速放緩、房地產(chan) 市場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麵臨(lin) 較大壓力,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加強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調節有機結合,熨平經濟波動,著力解決(jue) 結構性問題,努力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從(cong) 近期看,要穩住經濟大盤,能否加快恢複內(nei) 需是關(guan) 鍵,既要采取一些短期見效快的措施,也要加快建立擴大內(nei) 需的有效製度,解決(jue) 需求潛力巨大與(yu) 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麵,需研究如何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穩步恢複接觸性消費,如何適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體(ti) 製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提高中低收入群體(ti) 收入水平,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把保就業(ye) 放在優(you) 先位置。2021年,全國就業(ye) 形勢總體(ti) 保持穩定。2022年,就業(ye) 壓力仍然較大,結構性問題突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反複、新技術新業(ye) 態發展等影響下,教育培訓、互聯網平台、房地產(chan) 、建築等行業(ye) 就業(ye) 壓力有所加大,科技創新、製造業(ye) 、養(yang) 老托育等行業(ye) 招工難、人才缺乏問題突出。對此,需研究如何適應就業(ye) 供求結構變化,推進教育體(ti) 製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改革,加大技工和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力度。要圍繞穩定製造業(ye) 比重,促進教育、醫療、托育、養(yang) 老、家政等服務業(ye) 發展,研究促進勞動力向這些行業(ye) 轉移的政策措施,把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與(yu) 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結合起來。針對靈活性就業(ye) 人員的特點,要研究製定相應的社會(hui) 保障措施和新型勞動關(guan) 係製度安排。
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2022年,部分房地產(chan) 企業(ye) 、中小銀行和中小企業(ye) 資金鏈壓力或加大,一些領域的風險隱患可能較大規模暴露。同時,經濟轉型期思想觀念、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加上信息網絡日益普及,原有的和新出現的各種社會(hui) 矛盾和問題容易迅速傳(chuan) 播、擴散、蔓延,導致社會(hui) 風險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對此,要依托智庫、行業(ye) 協會(hui) 等機構,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加強對資本的特點和行為(wei) 規律、初級產(chan) 品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製,科學評估能源、糧食、金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等重要領域的風險與(yu) 危害,研究製定更具針對性的防範化解措施。
文化建設——登高望遠 為(wei) 時代和人民而歌
作者:肖向榮(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
2021年,“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開局良好,有序推進,取得了一係列亮眼的成績,呈現出更加清朗、積極向上的新氣象新風尚。2022年,國內(nei) 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照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主要目標來看,當前的文化建設,須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根植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中;繁榮文藝創作,激活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文旅融合,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去年,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的隆重召開是文化領域一件大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以文弘業(ye) 、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為(wei) 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文藝創作的根本遵循。在2022年的文化建設中,必須深刻理解、紮實踐行。
深刻認識“以文弘業(ye) ”的交互性。相較於(yu) 人民對於(yu) 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言,現階段的文化建設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好的文藝作品要想在舞台上“立起來”,在人民群眾(zhong) 中“傳(chuan) 開去”,就必須在根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掌握運用科技和新媒體(ti) 手段,增強與(yu) 大眾(zhong) 的溝通互動,用創新思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深刻認識“以文培元”的教育性。文藝作品的鑒賞導讀、民眾(zhong) 教育是文化事業(ye) 的重要一環。在2021年整治“飯圈”亂(luan) 象等一係列行動中,我們(men) 感受到了極少數文藝作品、文娛活動偏離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不良後果。2022年,應在繼續加大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力度的同時,明確文藝、文娛、文綜等形態中必須蘊含的思想性教育性,引導民眾(zhong) 明德修身。
深刻認識“以文立心”的審美性。美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審美教育關(guan) 係到國家的未來,在教育改革和學科調整中,應清醒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將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美育課程更好地融入大中小學,為(wei) 提升國民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深刻認識“以文鑄魂”的精神性。縱覽2021年文化建設,慶祝建黨(dang) 百年紅色文藝作品如繁星閃耀,展示了新時代我國文藝園地的喜人態勢。全體(ti) 文藝工作者必須清楚認識到優(you) 秀的作品是從(cong) 曆史中來、從(cong) 人民中來、從(cong) 時代中來的,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己所能講好中國故事、宣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社會(hui) 建設——保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長期和諧穩定
作者:褚鬆燕(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2021年,我國社會(hui) 建設領域各項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呈現出三個(ge) 鮮明特征。
一是脫貧攻堅取得偉(wei) 大曆史性成就。2021年,我們(men) 實現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困擾中華民族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jue)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人民群眾(zhong) 的物質生活開始從(cong) 傳(chuan) 統求溫飽的匱乏狀態轉向有保障的相對豐(feng) 裕狀態。
二是隨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社會(hui) 建設領域的各項戰略規劃開始從(cong) 關(guan) 注“有沒有”轉向關(guan) 注“好不好”。比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一項重大任務;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與(yu) 實踐取得顯著進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內(nei) 涵、推進原則和製度創新方向等日漸清晰。
三是民生需求得到高效響應。2021年,我國有效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最為(wei) 基本、最為(wei) 迫切的民生需求。在底線需求方麵,麵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態勢,黨(dang)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發揚偉(wei) 大抗疫精神,在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的同時,經濟快速全麵複蘇,彰顯了中國製度的顯著優(you) 勢。在基本需求方麵,相關(guan) 成就更是不勝枚舉(ju) :以義(yi) 務教育領域“雙減”為(wei) 代表的教育改革持續推進並取得明顯成效。社會(hui) 保障製度改革持續深化,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工作紮實推進。正式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ge) 子女政策,相關(guan) 配套支持措施持續出台。
以此為(wei) 基礎,2022年,社會(hui) 建設領域需要關(guan) 注的問題主要包括:
在社會(hui) 治理創新方麵持續發力,不斷完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hui) 環境。新的一年,必須加強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在提高社會(hui) 治理的社會(hui) 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zhuan) 業(ye) 化水平上持續發力,尤其是著力於(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創新,以精細化服務激發協同活力,在更高水平上續寫(xie) 社會(hui) 長期穩定奇跡。
把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我國疫情防控體(ti) 係,在更好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等方麵加強政策設計、鼓勵多種探索,從(cong) 而更好地維護人民生命健康、推進高質量發展。
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教育、就業(ye) 、養(yang) 老、社會(hui) 保障等基本民生方麵持續出台並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發揮好社會(hui) 政策托底作用。比如,多措並舉(ju) 努力解決(jue) 好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問題;健全網絡快遞員等靈活就業(ye) 人員的勞動合同以及工傷(shang) 保險等社會(hui) 保障政策;推進基本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不斷優(you) 化人口結構,等等。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社會(hui) 建設領域的製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持續增強,我國社會(hui) 將長期保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和諧穩定狀態。
生態文明建設——加快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作者:高世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
李維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資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2021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啟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統籌資源節約、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是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謀劃部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立,“1+N”政策體(ti) 係陸續發布,各項任務加快部署落實。二是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持續調整優(you) 化,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ye) 轉型升級加速,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保持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和銷售規模繼續位居全球第一。三是持續強化減汙降碳協同治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yun) 繼續增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四是不斷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頒布《關(guan) 於(yu) 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的意見》,積極構建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製度框架;正式實施《長江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在我國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五是持續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yu) 構建更合理的全球生態文明治理體(ti) 係。成功舉(ju) 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一階段會(hui) 議,正式通過“昆明宣言”,呼籲各方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ju) 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ti) 低排放發展戰略》,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hui) 取得積極成果;持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同時,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還麵臨(lin) 諸多挑戰:統籌經濟發展與(yu) 能源總量控製、經濟轉型與(yu) 能源安全的長效機製亟待構建;能源體(ti) 製機製改革有待深化,現代能源治理體(ti) 係和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亟待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效能有待進一步增強,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機製亟待建立健全;綠色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尚未理順,綠色產(chan) 業(ye) 支持體(ti) 係和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尚不健全;深度參與(yu) 並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亟待加速。
2022年,我們(men) 須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切實加強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加快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具體(ti) 而言:一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此指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政策製定、具體(ti) 實施、研究開展。二要建立健全“1+N”政策體(ti) 係及其執行機製,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爭(zheng) 取盡早實現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和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完善碳市場配套製度體(ti) 係和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機製,建立溫室氣體(ti) 數據統計核算、數據管理及履約長效機製。三要創新綠色科技體(ti) 製機製,加大政策支持,加快重點領域前沿關(guan) 鍵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研究完善資源全麵節約、集約、循環利用保障機製,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碳中和等專(zhuan) 項立法以及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的修訂工作。四要加快構建減汙降碳協同增效頂層設計和政策措施,強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綜合試驗作用,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以及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有效運行和風險管控機製。五要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效能,持續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製度。六要研究深度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機製,提升履行國際公約的能力、實效,加快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0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