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麵向碳達峰碳中和,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發布時間:2022-01-20 14:22: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王少劍(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yu) 規劃學院副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劉小平(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yu) 規劃學院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周春山(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yu) 規劃學院教授)

  國土空間是碳排放空間載體(ti) 和藍綠碳匯作用空間,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是減少碳排放和增強生態係統碳匯能力的重要抓手。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兩(liang) 大目標(以下簡稱為(wei)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不斷優(you) 化國土空間格局,實現低碳增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關(guan) 鍵時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更是突出國土空間低碳轉型工作,將“雙碳”目標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長期規劃,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專(zhuan) 項規劃、區域規劃等的支撐保障,建立以綠色低碳為(wei) 導向的城鄉(xiang) 規劃建設管理機製。

  這就要求我們(men) 需借助國土空間規劃這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空間-社會(hui) -生態係統工程,實現城鎮空間、農(nong) 業(ye) 空間和生態空間的低碳規劃和綠色治理。通過打造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推動城鎮空間集約和農(nong) 業(ye) 空間與(yu) 生態空間增匯,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和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進而實現“雙碳”目標,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li) 中國建設。

  筆者認為(wei) ,優(you) 化城鎮-農(nong) 業(ye) -生態空間格局,可以從(cong) 幾個(ge) 方麵入手。

  第一,打造集約低碳的城鎮空間,強調生產(chan) 生活的低碳和諧

  以“碳”定城,明確人口規模與(yu) 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碳排放與(yu) 人口規模、產(chan) 業(ye) 結構、生活水平等呈正相關(guan) 關(guan) 係,國土空間規劃應嚴(yan) 格遵循生態優(you) 先、安全韌性、人地和諧的規劃原則,做好區域碳環境、碳生態和碳安全的頂層設計,以城市碳排放閾值作為(wei) 剛性約束條件,確定近遠期人口規模和產(chan) 業(ye) 、交通等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構建和諧碳-城關(guan) 係。

  低碳交通,建設公交優(you) 先的緊湊型城市。城鎮空間的緊湊性有助於(yu) 減少不必要的交通碳排放和提高碳排放效率,應遵循“公交先導區-服務中心-城市格網-綠色公交”的思路打造緊湊型城市:在市級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層麵基於(yu) 中高密度住宅、商業(ye) 、辦公等土地利用類型識別公交先導區,結合公交服務、人口密度等構建“主中心-次中心”服務中心體(ti) 係,建設“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格網,緊湊布置公服設施並增強服務中心功能複合性,並用以大運量快速公交為(wei) 骨幹的綠色公交體(ti) 係串聯各服務中心,注重慢行交通建設提高非機動車出行比例。促進城鎮空間高效集約、功能協調,強化人口與(yu) 產(chan) 業(ye) 公服在城鎮集中建設區的集聚。

  減碳調產(chan)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與(yu) 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是碳中和的重要實現路徑,應堅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道路,以科技驅動、政策引導、環境規製促使產(chan) 業(ye) 企業(ye) 的低碳化改革和準入準出。實行不同的產(chan) 業(ye) 政策,第一產(chan) 業(ye) 注重城郊農(nong) 林經濟與(yu) 低碳城鎮化的耦合發展,以耕地保護、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為(wei) 目標增強城市生態係統碳捕捉和微氣候調節能力;第二產(chan) 業(ye) 實行嚴(yan) 格的低碳法規與(yu) 準入準出政策,推動傳(chuan) 統高能耗行業(ye) 轉型升級,杜絕高排放企業(ye) 滋生;鼓勵低碳型第三產(chan) 業(ye) 發展,以電子信息、金融保險、技術顧問等行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的循序漸進,優(you) 化提升。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應用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模型,構建產(chan) 業(ye) 共生鏈、推動高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臨(lin) 近布局和建設產(chan) 城融合的第四代產(chan) 業(ye) 園。

  低碳市政,推動資源生產(chan) 供給設施低碳化。建立“互聯網+”智慧能源供給網絡,優(you) 化市級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編製指南能源供需平衡方案,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wei) 主體(ti) ,智能化、分布式調配能源供需,推動能源體(ti) 係低碳化。推動市政基礎設施的脫碳化與(yu) 碳再利用,注重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設施、垃圾回收處理係統等低碳市政設施建設,實現資源供應部門脫碳化和固體(ti) 廢棄物資源化,提高城市市政係統的碳效率。

  第二,發掘農(nong) 業(ye) 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增匯強基作用,構建高效匯碳、生態淨化、“藍綠串城”的城市生態基底

  碳匯農(nong) 林,強化農(nong) 業(ye) 空間碳匯功能。注重碳匯農(nong) 林業(ye) 發展,通過氣候智慧型農(nong) 林業(ye) 等城郊農(nong) 林經濟發展推動城市碳匯中心和城郊生態屏障建設,實現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統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方式增強城市生態係統碳捕捉和微氣候調節能力,以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提高農(nong) 業(ye) 固碳持續力。提高農(nong) 林業(ye) 生產(chan) 技術,耕地集中成片整備並實現現代農(nong) 業(ye) 規模化,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循環農(nong) 業(ye) ,減少對農(nong) 藥、化肥等高碳型生產(chan) 資料的依賴,加強生物防治、精準施肥施藥、節水農(nong) 業(ye) 、健康養(yang) 殖、物聯網等技術推廣,構建多技術綜合集成的綠色增產(chan) 增效模式。

  錨固修複,增強三大生態係統的生態淨化能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以美麗(li) 濕地行動推進河湖濕地生態係統修複、以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陸地生態係統修複、以藍色海灣行動統籌近海生態係統修複,錨固自然生態空間本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增強生態係統的碳捕捉、環境優(you) 化、氣候調節能力,形成山清水秀、林茂草豐(feng) 、增綠增匯的綠色國土空間。

  “藍綠串城”,構建“場地-中心-廊道”綠色基礎設施體(ti) 係。“300米見綠、500米建園”,建立穿插社區的節點場地,以口袋公園、街邊綠地等場地和建築立體(ti) 綠化實現處處見綠;重點推進濕地公園、城市公園、郊野公園等碳匯中心和城郊生態屏障建設;以江河湖岸邊帶、青山綠園、城市道路為(wei) 載體(ti) ,建設臨(lin) 水穿城的自然生態廊道和文化休閑漫道,構聯“城鎮-農(nong) 業(ye) -生態”三大空間。推動綠地的植林化、立體(ti) 化、喬(qiao) 木化,提高單位綠化麵積的碳匯能力。

  藍色碳匯,強化海洋空間的自然碳匯能力。海洋碳匯具有能力與(yu) 陸地碳匯旗鼓相當、增匯潛力足、碳匯效率高等特點。應堅持走海岸帶生態係統保護修複與(yu) 固碳增匯的協同增效路徑,重視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典型海岸帶生態係統建設,落實淺海海藻(草)床、深水大型藻類等海洋“森林草地”增匯工程,充分利用海洋空間提高自然生態係統固碳能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