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牙藏毯傳承人楊永良:開拓市場才能更好傳承

發布時間:2022-01-21 15: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新春走基層)加牙藏毯傳(chuan) 承人楊永良:開拓市場才能更好傳(chuan) 承

  中新網西寧1月20日電 題:加牙藏毯傳(chuan) 承人楊永良:開拓市場才能更好傳(chuan) 承

  作者李雋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加牙村,編織藏毯鐵梳子拍打紡紗的聲音已跨越幾個(ge) 世紀。

  20日,記者在加牙藏族織毯傳(chuan) 習(xi) 所裏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的傳(chuan) 承人——59歲的楊永良。他正坐在織毯架前忙活著。

  “我們(men) 織毯子的織法就是這種織法,一天到晚都是重複這一個(ge) 動作,一塊毯子織出來也就是這樣。這種織法叫‘8’字扣,毯子織到花的位置上的時候,隻需將線繞上到基線上,拉緊就行了。”楊永良向記者介紹著。

  考古資料顯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3000年前就已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編織技藝。清朝時,因著名藏傳(chuan) 佛教寺院塔爾寺擴建,急需裝飾織毯和經堂坐墊,藏毯在離塔爾寺幾公裏外的加牙村逐漸興(xing) 起。楊永良從(cong) 九歲起就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藏毯製作工藝,時間轉瞬已過去了四十多年。

  “加牙藏毯原材料來自天然放養(yang) 的藏係綿羊毛、犛牛絨、駝絨等。地毯紡線采用植物染料低溫染色,這樣地毯的毛質不易損傷(shang) ,紡出的成品色澤豔麗(li) ,一塊毯子可以夠三代人用。”楊永良說,加牙藏毯是由主要十幾道工序,第一個(ge) 就是選毛,接下來就是撚線、染色、成團、上勁、鎖邊等。染色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一張毯子的品質主要就是染色,藏、漢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圖案也是亮點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chuan) 統藏毯的製作技藝正一步步瀕臨(lin) “失傳(chuan) ”。機織毯的快速大批量生產(chan) ,給傳(chuan) 統手工藏毯帶來了衝(chong) 擊。由於(yu) 加牙藏毯製作工藝複雜精細,耗時較長,一塊合格的加牙藏毯從(cong) 選料到製作完成往往需要耗費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目前,已經鮮少有年輕一代願意係統學習(xi) 傳(chuan) 統的藏毯製作工藝。

  “像我們(men) 毯子就是一個(ge) 人,一個(ge) 人一直做也不說話。還需要在腦子裏想圖案的問題。所以年輕人對於(yu) 這一種單調的生活接受得比較慢。”楊永良說,時下的藏毯已慢慢變為(wei) 一種工藝裝飾品,而不是像過去作為(wei) 一種以實用為(wei) 主的生活必需品。加牙藏毯想要迎來“新春”,不僅(jin) 要順應時代,還要融合現代審美,進行大膽創新。

  在青海,楊永良的作品、名片也被放在博物館、旅遊景區和賓館酒店,很多遊客慕名來傳(chuan) 習(xi) 所下訂單。“下單的多了,我就把訂單給其他村民做,或者讓他們(men) 來傳(chuan) 習(xi) 所,我開工資,一天100塊錢,上下班時間都比較靈活,還能照顧上家裏的孩子。”楊永良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chan) 方式,是民族個(ge) 性、民族審美習(xi) 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於(yu) 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wei) 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chuan) 作為(wei) 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chuan) 統中最脆弱的部分。

  所以對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的過程來說,楊永良正在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完成自己作為(wei) 家族第七代傳(chuan) 人的使命,探索出一條能夠“盤活”加牙藏毯的新路,讓古老的技藝能夠最大限度地留下來,傳(chuan) 下去。

  “往後的發展上,需要請一些高端人才,聘請一些美術係、經營係有思路、有市場經驗的大學生,把藏毯圖案好好設計一下。”楊永良說,傳(chuan) 承不能光靠下一輩人,他們(men) 也要給下一代人修路、鋪路,探索更大的或新的市場。“沒有市場光談傳(chuan) 承不太現實,有了市場和銷路傳(chuan) 承就相對容易些。”(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