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思鄉曲》到《李白詩八首》——馬思聰音樂裏的家國情懷

發布時間:2022-01-21 15: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董劍 單位:杭州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

  有人說,馬思聰的《思鄉(xiang) 曲》是中國小提琴第一首堪稱世界精品的傑作,可與(yu) 後來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媲美。然而,作為(wei) 第一首走上國際舞台的中國小提琴獨奏曲,今天已經不為(wei) 大多數人所知了。

  馬思聰生於(yu) 粵劇之鄉(xiang) 汕尾,他是在民族民間音樂(le) 的旋律中長大的。十三歲時馬思聰就赴法國留學,師從(cong) 巴黎音樂(le) 學院名教授學習(xi) 小提琴。後來又師從(cong) 名師學習(xi) 作曲及作曲理論。法國的留學時光,拉開了馬思聰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音樂(le) 創作生涯的帷幕。後來他曾任上海中華音樂(le) 學校校長、廣州藝術學校音樂(le) 係主任、香港中華音樂(le) 學院院長、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副會(hui) 長等,在我國現代音樂(le) 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6年,馬思聰到北平旅行演出,聽到一首樸實清新的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1937年7月,全麵抗日戰爭(zheng) 爆發。背井離鄉(xiang) 的馬思聰想起那首隻有八小節的民歌。在嚐盡四處漂泊、動蕩不安的滋味之後,這首民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馬思聰雖然沒有到過綏遠,但他從(cong) 如泣如訴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了漫天黃沙、城牆跑馬、天邊駝群的塞外壯美畫麵。強烈的遊子思鄉(xiang) 之情促使他創作了《思鄉(xiang) 曲》。

  《思鄉(xiang) 曲》是《內(nei) 蒙組曲》(原名《綏遠組曲》)的第二章,在抗戰的烽火中,這首樂(le) 曲曾撥動了無數中華兒(er) 女的心弦。在很長時間裏,《思鄉(xiang) 曲》的旋律引發了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思鄉(xiang) 愛國的強烈共鳴。此曲問世不久,馬思聰就曾親(qin) 自填詞。幾年後,避居香港的馬思聰帶著家眷回了一趟故鄉(xiang) 廣東(dong) 省海豐(feng) 縣,又為(wei) 《思鄉(xiang) 曲》另填了一首歌詞,其中有“當那杜鵑啼遍,聲聲添鄉(xiang) 怨……當那紅花開遍,瓣瓣是啼痕渲染”。但兩(liang) 首歌詞都沒有太大影響,不像樂(le) 曲那樣流傳(chuan) 久遠。

  馬思聰說:“一個(ge) 作曲家,特別是一個(ge) 中國作曲家,除了個(ge) 人風格特色之外,極端重要的是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所有作曲家的命根。”這首兼具民族音樂(le) 特色和西方音樂(le) 技法的樂(le) 曲,成為(wei) 馬思聰對其音樂(le) 理想的最好實踐。

  藝術歌曲其實是馬思聰最早創作的藝術體(ti) 裁。他創作的第一部聲樂(le) 作品就是藝術歌曲《古詞七首》(1929年),接著又創作了兩(liang) 部作品集《添字采桑子》(1936年)和《雨後集》(1943年)。在接下來的20多年間,馬思聰一直都沒有涉及藝術歌曲的創作。後來馬思聰在美國期間又將這一聲樂(le) 體(ti) 裁重新拾起,連續創作了《李白詩六首》《唐詩八首》和《熱碧亞(ya) 之歌》三部藝術歌曲集。

  《李白詩六首》和《唐詩八首》是馬思聰同時創作並同樣以古詩詞為(wei) 題材的藝術歌曲集。其中《李白詩六首》是他根據唐代詩人李白的六首詩進行創作的,分別是《長相思》《將進酒》《行路難(一)》《行路難(二)》《關(guan) 山月》和《渡荊門送別》,前四首詩集中表現了李白離開長安後的痛苦之情和對長安親(qin) 人的思念之情,後兩(liang) 首詩表現了詩人借離家萬(wan) 裏、戰守邊關(guan) 的將士們(men) 對故鄉(xiang) 親(qin) 人的思念之情,來抒發自己遠離故鄉(xiang) 時對家鄉(xiang) 、親(qin) 人的無限眷戀。

  從(cong) 以上六首詩所表現的內(nei) 容來看,馬思聰以這些詩為(wei) 題材創作,正是因為(wei) 他與(yu) 李白當年寫(xie) 這些詩的心境十分相似。正如馬思聰所說,“李白的年代離開我們(men) 已千餘(yu) 年了,他的詩今日讀來仍然新鮮親(qin) 切,許多詩句還在說著我們(men) 心中想說的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ju) 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ang) ’,該是遠離故鄉(xiang) 的人所常背誦的詩句吧”。

  在《唐詩八首》中,馬思聰選取了唐代四位詩人的八首詩進行譜曲,分別是李頎的《琴歌》《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李商隱的《北青蘿》《無題》《無題四首》(其一、其二),王維的《酬張少府》《山居秋暝》和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八首詩的內(nei) 容所表現的情感與(yu) 《李白詩六首》中的六首詩相似。馬思聰從(cong) 這些唐詩中找到了強烈的共鳴,試圖用自己熟悉的音樂(le) 語言,重新詮釋詩中的內(nei) 涵與(yu) 意境。

  在這兩(liang) 部藝術歌曲集的創作中,馬思聰對原詩都作了較大的改動。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方麵:一是對原詩詩名的修改,二是對原詩字詞的修改。在藝術歌曲集《唐詩八首》中體(ti) 現得比較明顯。在這8首歌曲中,除了《琴歌》和《山居秋暝》的歌名與(yu) 原詩詩名一樣外,其餘(yu) 6首歌名與(yu) 原詩詩名都不相同,都被馬思聰重新命名,主要以下麵形式出現:第一種是簡化原詩的詩名,例如將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改為(wei) 《走馬川》,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改為(wei) 《胡笳聲》。從(cong) 馬思聰修改過的歌名可以看出,歌名比原詩詩名更為(wei) 簡潔醒目,突出主題,讓聽眾(zhong) 更容易理解詩意;第二類是以首尾詩句或首尾詩句中的詞來命名,這樣詩的主題更加明了。例如將李商隱的《北青蘿》改為(wei) 《殘陽》,《無題》改為(wei) 《相見難》,《無題四首》(其一、其二)改為(wei) 《來是空言》(這裏其實是選擇了李商隱《無題四首》中的兩(liang) 首詩,合並在一首歌曲裏麵,作為(wei) 兩(liang) 段歌詞來使用)。這些修改表麵看與(yu) 原詩的詩名變化較大,但實質是為(wei) 了更直接地引出主題,使聽眾(zhong) 更直觀地對詩中所要表達的深刻內(nei) 容有清晰的認知和理解。

  馬思聰還將詩中的一些字、詞作了修改。如在《琴歌》中,馬思聰將原詩最後“敢告雲(yun) 山從(cong) 此始”中的“始”字改成“別”字。將《笳聲》中“古戌蒼蒼烽火寒”的“蒼蒼”改成“愴愴”,“烽火寒”改成“煙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改成“大荒陰沉飛雪白”,還將“深山竊聽來妖精”改為(wei) “深鬆竊聽來妖精”,“迸泉颯颯飛木末”改成“迸泉颯颯求木末”等。還將《相見難》中“曉鏡但愁雲(yun) 鬢改”的“曉鏡”改為(wei) “曉鍾”。又將《走馬川》的第一、二句“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中的“雪”字改為(wei) “雲(yun) ”字,並把兩(liang) 句之間的逗號省去,加了一個(ge) “行”字,將兩(liang) 句連接成一句等。

  如何在歌曲中體(ti) 現唐代的風韻,這是馬思聰在創作中一直考慮的問題。他說,“我曾考慮譜唐詩,曲調上應該有唐代的韻味,十餘(yu) 年我讀過宋代白石道人的曲譜,按照推想應該和唐代的音樂(le) 較接近,我是多少依照曲譜的回憶來譜唐詩”。因此,在馬思聰的這兩(liang) 部藝術歌曲集裏,歌曲的旋律基本建立在以五聲音階為(wei) 基礎的“新音階”上。這樣不僅(jin) 豐(feng) 富了五聲性的旋律音調,同時又與(yu) 白石道人歌曲中“古音階”所體(ti) 現出來的宋代音樂(le) 格調有所區別,試圖賦予歌曲一種獨特的唐代韻味,給人一種蒼茫、悠遠的古樸之感。

  就像馬思聰為(wei) 《思鄉(xiang) 曲》填的詞所說,“當那紅花開遍,瓣瓣是啼痕渲染”。馬思聰對祖國和家鄉(xiang) 的熱愛,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飄揚在他作品的旋律中。馬思聰的藝術道路也一直與(yu) 祖國命運緊緊相連,他用充滿深情的樂(le) 章激發了人們(men) 的愛國熱忱和思鄉(xiang) 情愫。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