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2開年城市一線觀察|不服周 勇向前——“英雄之城”武漢2022開年觀察

發布時間:2022-01-21 15:58:00來源: 新華社新媒體

 

  黃鶴樓下、長江水畔,“首義(yi) 紅”列車去年年底開通,新年乘客絡繹不絕。

  這條武漢第一條全自動駕駛地鐵線,仿佛一個(ge) 隱喻,串起這座城的過去和未來:從(cong) 共和國鋼鐵產(chan) 業(ye) “元老”武鋼出發,穿越千年名樓黃鶴樓,經過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首義(yi) ,駛向滿是希望的黃家湖大學城。

  從(cong) 全麵停運、停工到重新出發、開工,再到接連不斷的新線開建開通,兩(liang) 年間武漢地鐵已覆蓋全市各區,盡顯抗擊疫情、浴火重生的蓬勃活力。新年伊始,這座城也似疾馳的列車,奔騰向前。

  一碗麵的“韌”

  冬夜淩晨1點,寂靜街巷,零星的幾盞燈亮起,漢陽玫瑰街羅氏熱幹牛肉麵館內(nei) ,生火、燒水、備麵、調醬……第一縷煙火便升起在這街巷裏。

  每天喚醒這座城市的,不僅(jin) 是長江邊江漢關(guan) 的鍾聲,還有熱氣騰騰的“過早”。

  當這座城市因洶湧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斷然“封城”,江漢關(guan) 的鍾聲激越,記錄著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戰“疫”曆史。

  為(wei) 阻擊疫情,這裏一度停滯,那年一季度地區生產(chan) 總值陡降40.5%。羅氏熱幹牛肉麵館老板羅思偲的生活也被按下暫停鍵,45家門店2個(ge) 月沒做生意,複工後門店數量銳減一半。

  當台曆翻到2022年,羅思偲的麵館淩晨2點半左右就會(hui) 迎來當天的第一位客人,往往是出租車司機、代駕、環衛工人或者建築工人。從(cong) 低穀走出來,他的麵館如今已擴張到70家,“看著大家吃著、走著、說著,心裏就會(hui) 踏實。”

  煙火生香,人來人往。“武漢人‘不服周’、不認輸,就像這熱幹麵,經得住滾燙的開水,又能在低溫下迅速降溫,並依然保持著自身的韌性。”羅思偲說。

  截至2021年底,武漢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ti) 近27萬(wan) 戶,同比增四成,其中外資企業(ye) 新登記同比增加六成,呈現“高開高走,全年精彩”。

  步行街的煙火氣、商業(ye) 區的快節奏、地鐵裏的上班族、火車站前的人潮……活力湧動在城市各個(ge) 角落,也直觀展示著武漢的複蘇程度。2021年前三季度,武漢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12317.73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8%,比2019年同期增長6.4%。

  製造業(ye) 也在發力。中國車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穿梭,小鵬汽車、中創新航、路特斯3個(ge) 百億(yi) 元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建設。

  從(cong) 整車到核心零部件,從(cong) 自動駕駛到智慧出行,老牌汽車產(chan) 業(ye) 重鎮武漢錨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等前沿,一個(ge) 麵向未來的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正加速駛來。

  一棟樓的“智”

  高新企業(ye) 匯聚的武漢東(dong) 南角,光穀未來科技城園區內(nei) ,一棟12層的樓在業(ye) 內(nei) 廣為(wei) 稱道——“北鬥大廈”,上麵是芯片研發企業(ye) ,往下分別是北鬥地基增強服務、應用解決(jue) 方案服務等領域企業(ye) 。

  在樓層索引牌前,記者看到,武漢導航院、北鬥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夢芯科技、武漢依迅等一批“北鬥+”創新和“+北鬥”應用的企業(ye) 齊聚。

  “這棟樓裏可以找到整條北鬥產(chan) 業(ye) 鏈,概資事而且技術資源都是自防秒但主可控的。有時遇到緊漫卡急要處理的問題,甚至關(guan) 係公司決(jue) 策的事,上樓下樓跑動一下或許就能找到答案。”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婷說。

  這棟樓裏,研發出北鬥高精度芯片,出台10餘(yu) 項北鬥係統國際標準。這樣的“鄰裏關(guan) 係”,讓企業(ye) 減少了時間和經濟成本,縮短了技術更新迭代的時間周期。

  “聰明的車跑在智慧的路上,我現在開車也越來越‘懶’了。”在城市一角的自動駕駛示範區,“北鬥大廈”裏的技術已經用到了武漢經開區金域藍灣小區居民李友華的車上。

  一棟樓、一條鏈,延伸至一座城。記者看到,類似這樣的產(chan) 業(ye) “大樓”正在拔節生長,武漢正把科技創新“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過去一年,武漢市新開工億(yi) 元以上項目768個(ge) ,總投資約1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技改投資增長29.9%,占工業(ye) 投資比重達到45.2%。

  去年2月18日,依托中國光穀的科研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以東(dong) 湖科學城為(wei) 核心的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啟動建設。8個(ge) 月後,又新增了3個(ge) 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而以東(dong) 湖科學城為(wei) 核心區域的光穀科創大走廊全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ye) 2200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4%以上、占GDP比重26%左右。

  一座城的“達”

  1月7日淩晨1時5分,編組50輛、滿載電子元器件、日用百貨以及防疫物資的X8015次列車從(cong) 吳家山站開出,駛往德國杜伊斯堡。這是新的一年裏,武漢開出的第2列中歐班列。

  2021年,折算發運455列,計3.7萬(wan) 多標箱,運行總裏程385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行地球赤道96圈……依托這條貨運通道,9770.86噸當地抗疫急需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手術衣等防疫物資被運往了德國、波蘭(lan) 、匈牙利等國。

  破曉時分,向東(dong) 沿著鐵路行進60公裏,“華楓6號輪”正從(cong) 陽邏港二期碼頭出發,33個(ge) 小時後將抵達嶽陽的城陵磯港,然後貨物上鐵路前往廣州。

  4個(ge) 月前,陽邏港集裝箱鐵水聯運二期項目開港通車,打通了武漢市鐵路和水路運輸的“最後一公裏”,實現鐵水無縫對接。

  “中歐班列(武漢)與(yu) 鐵水聯運有效銜接,鐵路樞紐與(yu) 港口樞紐東(dong) 西聯動,湖北形成了連通陸上絲(si) 綢之路經濟帶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閉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青認為(wei) ,武漢已成為(wei) 全國屈指可數的能夠銜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紐扣”。

  猶如千年前的“駝鈴”響徹萬(wan) 裏茶道,地處內(nei) 陸的武漢,正加速“通江達海”的進程,不斷夯實連接全國、通達世界的“大動脈”。

  入夜,武漢天河機場,燈光如晝。

  5號貨機坪上,湖北機場集團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運行保障部監裝監卸員梁歡,正忙著監督裝卸、核對出發到達的貨物。從(cong) 上個(ge) 月開始,梁歡已在這裏連軸工作了十多天。

  繁忙的空港,是梁歡最直觀的感受,“最近,平均每天都有十多個(ge) 國際航班進出,最多的一天有21班。”

  在國內(nei) 經濟保持向好態勢下,武漢以及湖北的防疫物資、電子產(chan) 品、大宗貿易貨物、電商貨物等都大量出口,2021年,武漢天河機場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完成14.57萬(wan) 噸,是2019年的兩(liang) 倍多,而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量更是表現亮眼,達5335萬(wan) 票,是2019年全年的33倍多。

  躍然而起的曲線,不僅(jin) 彰顯著武漢疫後重振的強大動力,更是多重戰略疊加背景下,武漢打造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生動實踐。

  江海陸空,2022年的武漢四路齊發——

  武漢港的集裝箱吞吐量衝(chong) 刺280萬(wan) 標箱;中歐班列(武漢)打造區域性樞紐節點;天河機場的國際及地區航線覆蓋除南極外的六大洲;漢十高鐵建成通車;滬渝蓉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武漢“超米字型”鐵路樞紐網建設不斷完善……

  不久前閉幕的武漢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將開通軌道交通前川線一期、16號線二期、光穀生態大走廊空軌旅遊線一期,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6號線延伸線、11號線四期。

  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正是武漢城不斷生長的縮影。

  總策劃:傅華

  策劃:趙承、唐衛彬

  監製:張旭東(dong) 、李鵬翔

  統籌:趙超、廖君

  文字:廖君、侯文坤、熊琦

  編輯:熊爭(zheng) 豔、屈婷

  視頻:熊琦

  視覺/海報:熊琦、程敏、肖藝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