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
作者:陳戍國 陳雄(分別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首席專(zhuan) 家、湖南大學教授,江西師範大學副教授)
“禮”是華夏文明區別於(yu) 其他文明的標誌性概念,是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發揮重大作用的製度性規範,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導性因素。禮學,不僅(jin) 是一門文獻之學,也是一門製度之學、哲思之學,更是一門需要文史哲諸學科交叉互動的學問。研究禮學,可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還可以修身心。而禮學研究的基礎,就是讀懂禮學文獻。
國家社科基金設立的“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項目,是一項大型的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工程,其成果有二:一是對中國古代的禮學文獻進行係統的分類和整理;二是對中國古代禮學文獻進行哲學、文獻學及曆史學的研究。研究成果舉(ju) 例介紹如下:
在古代中國,“禮”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論是製度層麵的朝章國典、思想層麵的禮義(yi) 闡發、民俗層麵的冠昏喪(sang) 祭,還是學術層麵的經史注疏,皆有禮學文獻的大量傳(chuan) 世。然而,禮籍曆來難讀,就《儀(yi) 禮》而言:韓昌黎“苦”之、四庫館臣“奧”之、黃季剛“疲”之,此足見治禮之堅、禮學之難。那麽(me) ,有沒有一個(ge) 好方法呢?《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線索:
古禮文獻是“故”,“溫故”就是整理文獻,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困難也不少,貴在能否“知新”,從(cong) 而整理出適合新時代讀者查閱的文本。“崇禮”非崇古禮全體(ti) ,乃崇尚禮之本。《曲禮》開篇雲(yun) :“毋不敬”,誠哉是言!在整理古代禮學文獻的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每一本禮籍都有一個(ge) 相似的思想主線,那就是“敬”。而“敬”有外內(nei) 兩(liang) 個(ge) 方麵:於(yu) 他人而言的“敬”是尊重他人的“謙和”行為(wei) ,於(yu) 己而言的“敬”就是誠意靜心的“敦厚”品性,這是我們(men) 從(cong) 整理禮籍的“溫故”中所讀出來的。因此,“溫故知新”和“敦厚崇禮”可概括本課題的研究,同時也是讀懂古代禮學文獻的最佳方法。
古禮文獻的典範之作當屬“三禮”——《儀(yi) 禮》《周禮》《禮記》。整理“三禮”的過程,就是熟悉“三禮”產(chan) 生、變遷與(yu) 成熟的過程,既要準確完整地顯示“三禮”的本來麵貌,又要讓讀者明白它們(men) 各自成為(wei) 一門學問的真實含義(yi) 和曆史,此即學以致用。
以號稱難讀的《儀(yi) 禮》為(wei) 例,整理之法為(wei) :先定句讀,繼明禮例,探其語境而反複測度之。“定句讀”可用《儀(yi) 禮鄭注句讀》,“明禮例”可用《禮經釋例》,“探語境而測度之”則綜合參考《儀(yi) 禮注疏》《儀(yi) 禮正義(yi) 》《禮經校釋》《〈禮〉漢簡異文釋》等作出論證。按照此法精讀《儀(yi) 禮》,豈有不懂之理?不止於(yu) 此,經過我們(men) 實踐,此法還能啟迪新知,略舉(ju) 四點如下:
一是用語的準確,沒有誇張的成分,人物一舉(ju) 手一投足,拱揖、停頓、泣哭、顰蹙之類,都在寫(xie) 實;二是所記禮典內(nei) 部的和諧,如士冠禮,從(cong) “筮賓”到“送賓歸俎”有十五個(ge) 節目,“加冠”過程中又夾雜著“易服”,儀(yi) 式的有序推進中處處彰顯著和洽;三是成書(shu) ,我們(men) 認為(wei) 沈鳳笙先生的考證是正確的,認為(wei) 先有了禮典的實行才有了紀實書(shu) 本的撰作,《儀(yi) 禮》當是由孔子弟子、後學陸續撰作的,大致成書(shu) 於(yu) 魯悼公至共公之世;四是價(jia) 值,我們(men) 不同意照搬照抄的複製,正如三代禮的損益,新時代的“禮”亦當是在因革舊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儀(yi) 禮》最大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為(wei) “新禮”的製作提供“參考”。同理,整個(ge) 三禮類文獻乃至整個(ge) 經部禮學文獻亦是如此。
傳(chuan) 世古禮文獻主要見於(yu) “經部”,經部之外大致還有政教法典類、史書(shu) 中的“禮樂(le) 誌”類、祭祀喪(sang) 葬類以及通禮、禮論等類別的禮學文獻。
以孔廟祭祀為(wei) 例,此禮在全國各地已蔚然成風,然祭祀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因此我們(men) 整理了《文廟祀典考》。是書(shu) 體(ti) 例完備,內(nei) 容翔實,集文廟典章文物之大成,以期對今日之祭孔起到規正作用。當然不能止步於(yu) 此,眾(zhong) 所周知,宋代祭孔頻繁,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祝文,這些祭文大都出自如王安石、蘇軾、陸遊、朱熹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士大夫之手。係統考察這些祭文,不僅(jin) 有助於(yu) 加強對孔廟祭祀及傳(chuan) 統禮製的了解,而且能夠深化對宋代政治、思想、文化、社會(hui) 、教育等問題的認識,對文體(ti) 史和文學史的拓展也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為(wei) 今日祭文之撰寫(xie) 提供參考。
除了傳(chuan) 世的禮學文獻,出土考古材料中有相當大的部分與(yu) 古禮有關(guan) 。以簡牘為(wei) 例,保存在上麵的珍貴禮學資料大致包括:禮學經典的部分篇章(如武威漢簡《儀(yi) 禮》等);闡釋禮製、禮義(yi) 但久已失傳(chuan) 的古人作品(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民之父母》等);還有人們(men) 日常禮俗的各種記錄(如謁、名刺、告地策、遣策等);可謂品類繁多,異彩紛呈。將這些禮學文獻加以歸納、整理和研究,不僅(jin) 有助於(yu) 了解當時的禮儀(yi) 風俗,也對傳(chuan) 世禮學文獻起到補充、修正之作用,更為(we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禮學研究的學者利用出土文獻提供了極大便利。
總之,我們(men) 的研究隻是剛剛開始,“溫故知新”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以“禮”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