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和我握過手|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
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總書(shu) 記和我握過手)
——回訪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職工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隆冬時節,遼闊的三江平原寂靜而壯美。
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機中心,農(nong) 場工作人員陸向導剛給一台農(nong) 機做完維護。回憶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農(nong) 場考察時的場景,他眼裏滿是笑意。
2018年9月25日下午,金風送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黑龍江農(nong) 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總書(shu) 記的囑托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我們(men) 始終牢記在心。”陸向導言語堅定。
2021年又是豐(feng) 收年!北大荒集團糧食總產(chan) 量超過460億(yi) 斤,比2020年增加30億(yi) 斤,種植麵積和糧食產(chan) 量均為(wei) 曆年來最高水平。
“總書(shu) 記心裏裝著老百姓,希望咱過得幸福”
“是總書(shu) 記!總書(shu) 記來了!”陸向導記得,那天他正和其他9名收割機駕駛員在地裏作業(ye) ,看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過來了,趕忙放下手裏的活,和同事們(men) 圍攏上去。
“我們(men) 幹著活,手上有泥土,可總書(shu) 記一點也不在意,笑盈盈的,一一跟我們(men) 握手。”陸向導當時就站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正對麵,“和總書(shu) 記離得這麽(me) 近,老高興(xing) 了!”
陸向導回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像拉家常一樣仔細詢問,今年收成怎麽(me) 樣、糧食價(jia) 格怎麽(me) 樣、家庭收入怎麽(me) 樣、子女就業(ye) 怎麽(me) 樣、農(nong) 場經營有什麽(me) 困難和要求,叮囑他們(men) 注意作業(ye) 安全。“總書(shu) 記心裏裝著老百姓,希望咱過得幸福!”
陸向導的爺爺1959年從(cong) 老家山東(dong) 來到七星農(nong) 場,那時播種用的還是牽引式播種機,隻能靠人力和畜力拉著走,很費勁。到陸向導的父親(qin) 那一輩時,農(nong) 機已經普及,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到我這一代更先進,操作農(nong) 機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陸向導現在是七星農(nong) 場第三管理區農(nong) 機副主任,他說這些年農(nong) 機技術迭代進步快,“比如打農(nong) 藥,爺爺一天打10畝(mu) 地,父親(qin) 一天打200畝(mu) 地,我操作無人機,不用出門,一天能打1500畝(mu) 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這些年逐步推廣農(nong) 業(ye) 智能化,水田種植實現了浸種催芽、育秧硬盤生產(chan) 、插秧、田間管理、收獲、翻地旋地、築埂全過程智能化作業(ye) 。”建三江分公司黨(dang) 委工作部部長淩長江說,得益於(yu) 科技進步,水稻種子用量減少10%,育秧時間縮短7至9天,出苗率、秧苗素質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15%至20%,畝(mu) 減肥15%,稻穀收獲損失減少2%至3%,畝(mu) 節省人工成本50元以上。
“總書(shu) 記說的是內(nei) 行話,對農(nong) 業(ye) 非常了解”
“總書(shu) 記和我握手的情景,我永遠難忘。”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副主任張少波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園區考察時,他為(wei) 總書(shu) 記作講解。
當天,張少波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匯報了從(cong) 土壤中提取微量元素的過程和目的。“聽完講解,總書(shu) 記走上前來,一邊察看大屏幕上顯示的各項數據,一邊問我們(men) 是怎麽(me) 給土壤補充鋅、硒元素的。”張少波回答,是通過飛機航化作業(ye) ,對葉麵噴施鋅肥、硒肥。總書(shu) 記點了點頭說,這是通過對植株體(ti) 施肥進行補充。“總書(shu) 記說的是內(nei) 行話,對農(nong) 業(ye) 非常了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快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堅持用養(yang) 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近年來,園區一直把黑土地保護工作作為(wei) 重中之重。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表示,一方麵是對黑土地開展重金屬汙染監測項目,早發現早預防;另一方麵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定期檢測黑土地中17項微量元素,為(wei) 每家農(nong) 戶發放施肥建議卡,量身定製施肥方案,缺啥補啥,而且提高有機肥使用率,保證土壤肥力的同時避免化肥汙染。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時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
糧安天下。淩長江說,為(wei) 了穩定糧食生產(chan) ,除了保護黑土地,建三江一向重視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嚴(yan) 格管控“非糧化”,杜絕“良田種樹、上山種糧”行為(wei) 。“嚴(yan) 格落實‘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年年抓緊糧食生產(chan) ,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要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得從(cong) 培育好種子做起。未來,園區將繼續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力度,靠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李曉輝說。
“黨(dang) 的政策好,俺們(men) 種地有保障、有底氣”
“去年大豐(feng) 收,糧食收得多、快、好!”望向自家的352畝(mu) 水稻田,張景會(hui) 喜上眉梢,“這幾年連年增收,去年又新添了拖拉機和吉普車,刨地不動手。等農(nong) 閑,一腳油門,俺老兩(liang) 口也出門旅遊去。”
張景會(hui) 是七星農(nong) 場水稻種植戶,三室一廳的新家,寬敞亮堂,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合影掛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總書(shu) 記來的前一天剛下過雨,地裏又濕又滑。看到總書(shu) 記來了,俺連忙跑過去,深一腳淺一腳,一口氣跑了六七十米。”張景會(hui) 笑著說,“總書(shu) 記怕俺們(men) 摔著,讓慢些跑,別著急。”
“總書(shu) 記的手可暖和了,關(guan) 切地詢問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情況,大家心裏也暖了。總書(shu) 記心裏裝著俺們(men) 農(nong) 民呢!”張景會(hui) 說,“俺向總書(shu) 記報告,自家大米有了品牌,銷路挺不錯。總書(shu) 記點了點頭,說挺好。”
豐(feng) 收的農(nong) 田,踏實的心田。短短3年多,張景會(hui) 的品牌大米銷量翻了番,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黨(dang) 的政策好,俺們(men) 種地有保障、有底氣!地表水灌溉的水稻每畝(mu) 補貼133元,智能浸種催芽每畝(mu) 補貼4元,還有農(nong) 業(ye) 保險……”張景會(hui) 打開手機上的農(nong) 戶服務平台軟件,向記者算起了補貼賬、節本賬、增產(chan) 賬。
七星農(nong) 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部負責人張華貴介紹,近些年推廣數字管控高產(chan) 模式,對水稻的每平方米穴數、每穴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等產(chan) 量要素進行標準化指導。“技術培訓送上門,指導手冊(ce) 發到手,農(nong) 民種地有了好幫手,畝(mu) 均增產(chan) 近百斤。”
這幾年,張景會(hui) 家門口變化很大。林蔭小路直連地頭,田間土路鋪上水泥,翻新的公園美觀愜意,農(nong) 場還新建了體(ti) 育館和活動中心。
張景會(hui) 擔任了第八管理區先鋒田間黨(dang) 小組組長,最愛的還是鑽研水稻。2020年他在田頭組織了40多次種植戶現場培訓,1萬(wan) 多人次參與(yu) 。
“總書(shu) 記關(guan) 心我們(men) 北大荒,俺又是科技示範戶,要帶領大家夥(huo) 兒(er) 多種糧、種好糧,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不斷邁向共同富裕!”張景會(hui) 興(xing) 奮地說。(記者 史一棋 張藝開)
《人民日報》(2022年01月23日第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