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漢字文明演進的曆史畫卷

發布時間:2022-01-24 15: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黃德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字發展通史”首席專(zhuan) 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主任、教授)

  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唯一曆史久遠、數千年來持續使用的自源性古典文字體(ti) 係,漢字文明構成了中華文明最燦爛輝煌的篇章。一方麵,漢字記載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興(xing) 衰更替;另一方麵,漢字又在中華文明的大背景下不斷演進、變革和發展。由於(yu) 漢字的獨特屬性,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不深入認識漢字的曆史發展及其規律,就難以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獲得透徹的理解和準確的認知。為(wei) 此,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漢字發展通史”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研究成果12卷本《漢字發展通史》(以下簡稱《通史》),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shu) ,將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

  《通史》力圖全景式描繪漢字體(ti) 係形成發展的曆史,全麵考察不同曆史時期漢字形體(ti) 、結構和實際使用的情況,深入揭示漢字發展的曆史軌跡及其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從(cong) 而展現漢字文明發展演進的曆史畫卷。根據漢字體(ti) 係發展的總體(ti) 進程,《通史》將漢字文明的演進劃分為(wei) 漢字的形成、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三大曆史階段。

  新石器晚期到夏代,是從(cong) 早期刻畫符號到漢字體(ti) 係形成的階段。新石器晚期各文化區係中刻畫符號的創製是漢字形成的源頭。經過文字發生機製的建構、文字符號創製方法的摸索和路徑的選擇,到夏代已從(cong) 原始文字發展到成體(ti) 係的早期漢字階段。

  從(cong) 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階段。殷商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符號體(ti) 係,象形、指事、會(hui) 意、形聲等基本構形方式都已發展齊備,符號書(shu) 寫(xie) 建立了較為(wei) 嚴(yan) 格的規則,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現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完全具備記錄語言的功能。西周時期,漢字形體(ti) 的增繁、省簡、替換和訛變是主要演變現象,西周早期字形形象性特征明顯,中晚期以後書(shu) 寫(xie) 漸趨線條化,字形變得勻稱規整。形聲構形方式成為(wei) 主要造字方法,約80%的新增字是形聲結構,其他構形方式的構字功能趨於(yu) 萎縮。西周文字書(shu) 寫(xie) 的規範化和構形模式的形聲化趨向,是這一時期漢字體(ti) 係發展的主要表現。春秋文字處於(yu) 承前啟後的發展階段,字體(ti) 的演變承續了西周金文以來的線條化趨勢,形體(ti) 更加勻稱整齊,進一步削弱了字形的象形性,加快了形體(ti) 符號化進程。形聲構形成為(wei) 春秋時期最主要的構形方式,新增字90%以上是形聲字,反映了漢字構形係統的進一步優(you) 化。春秋文字在字體(ti) 風格和用字習(xi) 慣方麵開始呈現一些區域性特點。戰國時期,形聲構形幾乎成為(wei) 唯一的構形方式,新出現的字基本上都是形聲結構,構形的形聲化表明漢字構形係統已發展完善。戰國文字的字詞關(guan) 係和用字習(xi) 慣異常複雜,不同區係文字地域特征更為(wei) 鮮明。秦係文字上承西周文字,曆經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代形成古文字的終結形態——小篆。在秦係文字係統內(nei) 出現了字體(ti) 創新要素,解散篆法的隸變普遍發生,早期隸書(shu) 逐步形成。

  漢字係統經過秦漢之際的進一步隸變,最終實現了形體(ti) 的古今轉換,跨入近代這一曆史發展新階段。兩(liang) 漢時期主要是形體(ti) 的變更、調整和規範,文字的功能分工趨向明晰。漢初到武帝前期,漢字係統完成了隸書(shu) 字體(ti) 的定型化。武帝後期至東(dong) 漢末,隸書(shu) 進入調整和發展期,新隸體(ti) 、草書(shu) 等代表漢字發展方向的新興(xing) 書(shu) 體(ti) 逐漸成為(wei) 書(shu) 寫(xie) 主流。經曆這一階段的發展,漢字係統進入形體(ti) 符號化、構造形聲化、書(shu) 寫(xie) 筆畫化的曆史新時期。從(cong) 魏晉到隋唐楷書(shu) 的定型,漢字構形方式和形體(ti) 風格進入穩定狀態,字際關(guan) 係、字詞關(guan) 係更加明確,而俗字和異體(ti) 的發生則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自宋代以降,隨著印刷術的不斷發展,產(chan) 生了新的印刷體(ti) ——宋體(ti) ,此後漢字體(ti) 係的基本格局趨於(yu) 穩定。宋元明清時期,楷體(ti) 正字字形結構穩定,官刻與(yu) 坊刻、民間文書(shu) 用字有明顯差異,方俗口語詞因本字難明而多有異寫(xie) ,俗訛雜字是坊刻和民間文書(shu) 用字的突出現象。

  域外漢字資料極為(wei) 豐(feng) 富,《通史》首次將漢字在域外的傳(chuan) 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使用納入研究範疇。通過整理和研究日本、朝-韓、越南等域外漢字,從(cong) 一個(ge) 新的角度加深了對漢字發展傳(chuan) 播一般規律的認識,展現出漢字文明的廣泛影響。漢字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chuan) 播和使用,既是漢字發展史研究的領域,也是中華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曆史上漢字在民族地區的傳(chuan) 播情況,研究漢字對民族地區文字的影響,有助於(yu) 漢字發展史、民族文字史和中華文明史的研究。

  《通史》以曆代漢字原始資料和使用樣本作為(wei) 客觀依據,既重視不同時代漢字個(ge) 體(ti) 及其運用的斷代描寫(xie) 分析,更注意對漢字體(ti) 係發展及相關(guan) 文化背景進行綜合動態考察。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根據近30年來積累的漢字發展動態分析、譜係建構、俗字考辨等研究成果和理論方法,努力把握各個(ge) 曆史時期漢字發展的主要問題,細致考察古今漢字發展的各種現象,客觀描述漢字形成發展的曆史軌跡,對漢字係統發展演變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揭示。

  漢字發展曆史的研究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基礎性研究課題,對傳(chuan) 承弘揚漢字文明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進漢字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及促進中國文字學學科建設,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yi) 。作為(wei) 漢字發展研究首部通史性著作,課題組希望《通史》能對推動漢字發展曆史的研究走向深入有所貢獻。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