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寫出村上春樹的小說?
作者:薑建強
最近在看山中伸彌和羽生善治的對話體(ti) 新著《人類的未來,AI的未來》。山中伸彌是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教授、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羽生善治是將棋棋士、永世七冠(在將棋七項賽事中均獲“永世”稱號)、國民榮譽獎獲得者。一個(ge) 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奇人,一個(ge) 是人智領域的超人;一個(ge) 對尖端醫療能否醫治百病設問,一個(ge) 對棋士為(wei) 何輸給AI(人工智能)反思。由此而引發未來人類會(hui) 被AI控製、AI最終會(hui) 取代人類、百年後世界將是什麽(me) 模樣等熱門話題。雖然無法逃逸用先驗知識結構生出的知識來源來談論未來,雖然還是用“心外無物”這個(ge) 古已有之的心智結構來討論AI,但對談本身已足夠智慧與(yu) 精彩,思考回路也足夠清晰與(yu) 明了。
山中伸彌在2006年向世界宣布成功製造出老鼠的iPS細胞。2007年宣布成功製造出人類的iPS細胞。2014年秋天,在全球首次用iPS細胞培養(yang) 出視網膜細胞,將之手術移植於(yu) 老年黃斑變性患者。iPS細胞,全稱“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簡言之就是有能力變成任何細胞的細胞。因是人工製作,故叫“誘導性”。iPS細胞的輝煌前景在於(yu) 最終可培養(yang) 出內(nei) 髒器官。所以山中說,“利用iPS細胞培養(yang) 器官,已不再是夢”。不過即便如此,山中認為(wei) 要徹底解析一個(ge) 人30億(yi) 個(ge) 堿基的人類基因,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目前為(wei) 止,人類用30年時間,隻明白了受精卵發育成生物機製的一成,即1%,還有99%還一無所知,仿佛是無法探明的“黑洞”,所以對人類而言就失去意義(yi) 。
在人智的將棋世界,羽生善治坦承,AI趕上人類的速度確實“大大超出預期”。2016年3月,AI的阿爾法圍棋以四勝一負的壓倒性勝利,擊敗世界頂尖圍棋選手李世石,震驚全球。阿爾法圍棋的可怕之處在於(yu) 有“啟發式”,也就是說能給出不一定是正確的答案,但可通過估算來確定大體(ti) 符合要求的答案。羽生說這相當於(yu) “人類的第六感”。2017年4月的電王戰上,將棋軟件“PONANZA”對佐藤天彥名人兩(liang) 戰兩(liang) 勝。羽生說,我被軟件下出同一手,還被它一步步修改說“這是正解,真是可怕的世界”。而國際象棋早在1997年,IBM的“深藍”首次戰勝了世界冠軍(jun) 卡斯帕羅夫。總之,機器之間可以24小時滿負荷對戰,以1秒一局或10秒一局的速度積累幾十萬(wan) 、幾百萬(wan) 場對局數據,人類對此完全望塵莫及。
不過,在羽生看來,AI對局的棋譜,首先缺乏連續性或一慣性這種人類才有的美感。其次是沒有流程的概念,每一步都指向當前局麵下最好的一手。雖然看上去每一步都驚心,但人類是絕對不會(hui) 選擇這種危險的下法的。因為(wei) 人類有怕輸的穩紮穩打心理心像,而這是AI無法擁有的。再次,AI不會(hui) 下“招待棋”(或曰安慰棋)。要在膠著的對戰之後輸掉棋局,而且輸得不顯山水、讓對手心滿意足的這種人類行為(wei) ,AI很難做到,難度就在於(yu) 怎樣掩飾故意而為(wei) 之的行為(wei) 。
為(wei) 此在羽生看來,雖然不斷引入隨機變量,AI也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但和我們(men) 真正意義(yi) 上的創造是完全沒有關(guan) 係的。有些創造隻有人類才能實現。AI擅長根據數據預測人們(men) 喜歡的東(dong) 西,但人類喜歡意外的天性,喜歡自己都難以置信的直覺,喜歡莫名其妙的可能性,這些AI無法預測。現在AI也能寫(xie) 詩,但不具有文本意義(yi) 。“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鄉(xiang) 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qin) 在那頭”,AI能寫(xie) 出嗎?這就在終極意義(yi) 上表明人還是人,物就是物。物的東(dong) 西需要還原論,人的東(dong) 西需要現象學。
在書(shu) 中,羽生和山中有同感的是AI能作出巴赫的曲子,但寫(xie) 不出村上春樹的小說。AI之所以寫(xie) 不出村上的小說,山中認為(wei) 主要是在於(yu) 我們(men) 稱之為(wei) 直覺的東(dong) 西,AI不可能具有。羽生則認為(wei) AI擅長的是優(you) 化,它沒有我們(men) 稱之為(wei) 的審美力。讓AI學會(hui) 像人類看到自然風景時感到“真漂亮”的美意識,幾乎不可能。這令人想起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裏,寫(xie) 綠子問渡邊:夏末陽光中的白煙是什麽(me) ?渡邊說不知道。綠子說,那是燒衛生棉的煙。原來綠子上的是女子學校,她知道一天至少有180人份的衛生棉被當垃圾焚燒。這裏,白煙不是煙,白煙是女生,白煙是生理。非常逆向,非常禪意。這個(ge) 逆向、這個(ge) 禪意,AI能表現嗎?
兩(liang) 位作者還提到,由日本國立信息研究所新井紀子教授推動的“小東(dong) 君”(2011年啟動的機器人能否考入東(dong) 京大學人工智能項目),在2016年11月放棄考東(dong) 大這件事。“小東(dong) 君”為(wei) 何棄考?作者沒有解說。依筆者所見,就在於(yu) “小東(dong) 君”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就是說缺乏人類所具有的常識和邏輯。如英文造句“我很熱,所以——”,人類學生可輕易接上“所以我想喝涼的”“所以我想開空調”等,但“小東(dong) 君”則依據英語語法基則和網絡出現的頻率造句“很冷要喝水”,因此英文成績始終上不去。
總之,該書(shu) 以對話體(ti) 形式,碰撞兩(liang) 位不同領域作者的思考回路,生動有趣。雖是“人類會(hui) 滅絕嗎”等嚴(yan) 肅話題,但讀來輕鬆愜意,激發想象。書(shu) 的最後,作者給出的最終思考是:雖然AI技術再進步也無法取代人類,但它或許會(hui) 幫助我們(men) 解決(jue) 其他威脅人類文明的風險,如氣候變化、巨型隕石撞擊、火山噴發等,甚至還有核戰爭(zheng) 。AI或許向會(hui) 人類發出嚴(yan) 厲的警告從(cong) 而幫助人類克製自己,也就是說,人類因為(wei) 有了AI,將免於(yu) 被滅絕的命運。人類將與(yu) AI共生。
這就想起書(shu) 中一張圖片。山中伸彌的研究室,掛在牆上的匾額是“人間萬(wan) 事塞翁馬”。世上何為(wei) 幸福何為(wei) 災禍,委實難料。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當然也是人類的智慧。“難料”,就是人類對AI抱有的心情。上海譯文出版社能及時翻譯出版這本書(shu) ,並將其收入“譯文視野”叢(cong) 書(shu) ,表明的或許也是這種心情吧。這樣看,談論人類未來,談論AI未來,此書(shu) 不可不讀。因為(wei) 因果律隻存於(yu) 我們(men) 心中。(薑建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