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新社天津1月25日電 題:馮(feng) 驥才: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是什麽(me) 使我們(men) 對年的記憶這麽(me) 深?是文化。”1月24日下午,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feng) 驥才通過天津大學“空中講堂”的直播,以《用美好的年文化過好年》為(wei) 主題,帶來一場充滿年意的講座。
在馮(feng) 驥才先生看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振興(xing) ,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需要被人們(men) 深刻認識,唯此才能產(chan) 生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他饒有興(xing) 致地曆數從(cong) 小年到除夕,人們(men) 掃房子、貼窗花、燉豆腐等“忙年”的事項,被各地的人們(men) 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大年一天天逼近,年的氣氛一天天濃鬱起來。實際上,從(cong) “臘八”那天喝上一口熱乎粥開始,人們(men) 就已經逐漸進入過年的節奏。
馮(feng) 驥才指出,年是農(nong) 耕文明的產(chan) 物,人們(men) 按照大自然萬(wan) 物生命的四季輪回安排生產(chan) ,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生活也隨著四季的節律和生產(chan) 的規律,日複一日。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天人合一”的。但人們(men) 還要在平淡的日常裏創造一些“高潮”——那就是節日。比如每個(ge) 季節都有一個(ge) 重要的節日,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分別對應春夏秋冬。曆代詩人寫(xie) 過無數詩句,吟詠這些節日,從(cong) 中能感受節日裏充滿人們(men) 對大自然的敏感和情懷。
“在這些節日裏,年又有特別的意義(yi) ”,馮(feng) 驥才說,“四季周而複始,一年輪回往複,年是前一個(ge) 輪回的結束,又是新一個(ge) 輪回的開始。站在這個(ge) 大自然生命的節點上,對著眼前大把空白的日子,人們(men) 充滿了希望、夢想、期待,於(yu) 是就產(chan) 生了一種特殊的心理——年心理。”
人們(men) 有哪些年心理?馮(feng) 驥才認為(wei) ,主要是“祈福”和“辟邪”。“福”是一切生活中好的事情與(yu) 機會(hui) ,“邪”是一切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和意外。過年就要在新舊輪回的節點上,送走過去,把“邪”擋住,麵對未來,把“福”迎來。這種年心理,大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小到身體(ti) 康寧、家庭和美,在過年的時候一股腦地出現了。它是分外強烈的、理想的、熱情的。它用什麽(me) 來表達?用文化。這個(ge) 文化表達就是過年的民俗。
談到民俗,馮(feng) 驥才解釋:“民俗是一個(ge) 地域及民族共同認同、代代相傳(chuan) 的文化方式。從(cong) 遠古一直流傳(chuan) 至今,形成了一整套規模龐大、意蘊深切、形式燦爛密集而又完整的風俗事項。”
過去中國人過年是從(cong) 臘八一直過到正月十五,前後四十天左右。馮(feng) 驥才指出,這漫長的過年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大年三十,就是除夕,而除夕的核心就是“年夜飯”;除夕之夜,“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是個(ge) 神奇的時刻,此時家庭產(chan) 生出巨大的磁力,把一家老小凝聚在一起,兒(er) 女向父母盡孝,道德和情感又一次得到加強。“回家過年”成了最具鄉(xiang) 土情懷和人間情意的一句話。
“萬(wan) 一你這時身在異鄉(xiang) ,回不去家,除夕夜必定要給父母打個(ge) 電話拜年,此時你說話的聲音都跟平常不一樣,那是民族文化的DNA在你身上發作了。”馮(feng) 驥才說,由於(yu) 人們(men) 對年的情懷和期許太深,對來年生活的期望太切,為(wei) 了滿足年心理,大量應時的物品全冒了出來,比如春聯、福字、年糕、剪紙、年畫、花燈、給老人戴的絨花、給孩子的壓歲錢等等。
馮(feng) 驥才特別提到年畫,他曾牽頭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程對年畫的普查,發現大大小小40個(ge) 產(chan) 地,收集到年畫數據庫裏一萬(wan) 多種年畫,“恐怕還不到民間年畫的百分之一。人們(men) 用無數的年畫來安慰自己的心靈。”
再如春聯,馮(feng) 驥才提到敦煌藏經洞裏曾發現一幅唐代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從(cong) 那時至今1000多年來出現了不知多少名聯佳句。圍繞著年產(chan) 生了無數的創造,而這些創造都來自人們(men) 對生活的情感。
“我們(men) 中國人太會(hui) 生活了,把一個(ge) 自然的日子變成文化的日子,使故鄉(xiang) 、故土、故人都升溫了。人們(men) 用紅色表現熱烈喜慶,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要用吉祥話語相互祝福,所有人都笑容滿麵,平常生活裏的向往,都在這一天實現。”馮(feng) 先生不由得感歎:“年是一個(ge) 放大的日子,在年的日子裏,現實被理想化,理想又被現實化。年真是中國人一個(ge) 偉(wei) 大的創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