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周原遺址首次發現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發布時間:2022-01-25 16:2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1月24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4日從(cong) 第二屆陝西重要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hui) 獲悉,考古人員在周原遺址首次發現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是認定周原遺址先周時期聚落性質的關(guan) 鍵材料。

  據介紹,周原遺址是規模最大的先周文化與(yu) 西周文化聚落,被學界認為(wei) 是古公亶父遷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

  經過2020至2021年度的考古工作,周原考古隊首次發現了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位於(yu) 岐山縣京當鎮王家嘴村西北,坐北朝南,基址整體(ti) 東(dong) 西寬38米、南北長約58米,總麵積逾2200平方米。整體(ti) 結構為(wei) 前堂後室的兩(liang) 進四合院式建築,目前已揭露南半部分,初步判斷由正堂、東(dong) 西廂房、庭院、附屬建築等組成。根據疊壓打破關(guan) 係判斷,建築年代上限為(wei) 京當型商文化晚期,下限不晚於(yu) 先周文化晚期,進而認定該建築年代應為(wei) 先周時期。這座建築是周原遺址首次發現的先周時期大型建築,建築規模之大,形製之清楚,皆為(wei) 先周時期之最,由此表明王家嘴一帶是周原遺址先周時期聚落的中心。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城址(內(nei) 城),規模遠大於(yu) 以往發現的同時期西周城址。城址位於(yu) 周原遺址西北部,東(dong) 西約1480米,南北約1065米,呈較為(wei) 規整的長方形,麵積約175萬(wan) 平方米。城址北、東(dong) 、南三麵有人工城壕,西麵以王家溝為(wei) 壕。結合疊壓打破關(guan) 係及以往發現的城內(nei) 外遺存分布情況,綜合判斷其始建年代為(wei) 西周早期。

  此外,還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西周晚期城址(外城),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西周城址,外城城址總麵積約520萬(wan) 平方米。城牆基址下壓西周晚期灰坑,夯土內(nei) 出土西周晚期陶鬲。綜合各類信息,推斷外城建於(yu) 西周晚期。

  據介紹,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豐(feng) 富了周原遺址的內(nei) 涵,並基本確認了戰國美陽縣治所在。該建築基址由10道貫通的牆基槽分隔成9個(ge) 長條空間,條內(nei) 不規則分布著大量柱礎坑。基址被20多座戰國晚期甕棺打破,解剖時發現夯土內(nei) 包含戰國晚期陶片,因此推斷年代為(wei) 戰國晚期。在建築廢棄地層中出土了帶“公”字陶文的陶量,結合建築特殊的形製、密集的木柱,推測可能是幹欄式的大型糧倉(cang) 。戰國時期大型糧倉(cang) 設置於(yu) 鄉(xiang) 以上行政機構。在王家嘴周邊以往曾多次出土“美亭”陶文,本次還發掘出了兩(liang) 例“美陽”陶文。結合以上發現與(yu) 文獻記載,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的美陽縣就在周原遺址的這一帶。

  專(zhuan) 家表示,近兩(liang) 年的考古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周原考古與(yu) 研究的深入,具有裏程碑式的重大意義(yi) 。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的發現,填補了以往周原遺址無先周時期高等級建築的空白。結合以往關(guan) 於(yu) 聚落規模與(yu) 文化性質的認識,可以肯定周原遺址乃是古公亶父遷岐之地。東(dong) 周時期美陽縣位置的確認,可結合文獻進一步證明古公亶父遷岐之地就在周原。

  此外,規模巨大、布局方正的西周城址的發現,是探索中國先秦時期築城史的重大進展,為(wei) 厘清周原遺址聚落結構、相關(guan) 遺存性質,以及聚落與(yu) 社會(hui) 變遷過程提供了參照背景,為(wei) 三代都邑建製提供了難得的實例。(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