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福建將發揮世遺大會溢出效應

發布時間:2022-01-25 16: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1月24日電 (記者 龍敏)福建悠久的曆史留下了豐(feng) 富多彩的傳(chuan) 統文化,當下,如何傳(chuan) 承和發展?福建省代省長趙龍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福建將充分發揮世遺大會(hui) 溢出效應,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保護好福州古厝等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支持泉州打造世界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典範城市,支持廈門、莆田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於(yu) 24日繼續在福州召開的福建省“兩(liang) 會(hui) ”上,福建省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建言進一步發揮世遺大會(hui) 溢出效應,推動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

  去年,福建成功舉(ju) 辦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chan) 。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建議,加快支持泉州打造世界遺產(chan) 保護利用典範城市,推動海上絲(si) 綢之路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實施“海絲(si)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協調推進基礎工程,探索公園機構職能、保護體(ti) 製,建立多方協同高效運營機製和數字化信息管理機製等。

  丁毓玲還期待,福建省支持泉州建設中國海上絲(si) 綢之路博物館,在政策、資金和項目建設上給予傾(qing) 斜支持。該項目被列為(wei) 福建省“海絲(si) ”核心區建設項目,建成之後將成為(wei) 中國海上絲(si) 綢之路對外交流展示的重要基地,成為(wei) 與(yu) 台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展示交流的重要基地。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既能增強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後勁,又能帶動遺產(chan) 地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近年來備受各界關(guan) 注和重視。福建省人大代表、安溪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茶葉技術專(zhuan) 家組組長楊文儷(li) 建議,加強福建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發掘、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利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楊文儷(li) 指出,應加強推動對遺產(chan) 地的規劃引導和典型示範,推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規劃中實施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工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you) 勢突出的農(nong) 耕文化產(chan) 業(ye) 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鄉(xiang) 鎮、文化產(chan) 業(ye) 特色村和文化產(chan) 業(ye) 群。

  閩都文化是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春倫(lun)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天龍建議,立足國際視野和站位,注重頂層設計,出台係統規劃。推動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記憶工程,對在城市化進程中不便保護或不可避免要消失的文化遺產(chan) ,及時以影像、聲音、實物等多種形式,在博物館、圖書(shu) 館等合適場所留存和展示。

  “把富有福州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號體(ti) 現到老城改造和新城開發中,彰顯閩都文化特色。支持把閩江(福州段)遊覽打造成為(wei) 旅遊精品。”傅天龍表示,閩江是福州的母親(qin) 河,是講述福州曆史變遷的最好載體(ti) ,要突出閩江兩(liang) 岸商貿文化、使館文化、宗教文化、船政文化和景觀特色,優(you) 化沿江夜間燈光,美化沿江建築和城市輪廓。

  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要夯實資金保障渠道。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市鐵通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朱元林建議,在原有文化服務產(chan) 業(ye) 資金的基礎上,增列世界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專(zhuan) 項資金;積極引導、撬動更多社會(hui) 資本投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來。

  福建省是非遺大省,在全國乃至全球擁有廣泛影響。然而,傳(chuan) 承人老齡化現象嚴(yan) 重,青年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了解,對傳(chuan) 統文化缺少認同感。福建省人大代表、漳浦縣剪紙協會(hui) 主席高少萍憂心道,許多非遺項目人才青黃不接,部分非遺項目出現了斷層甚至有“人亡藝絕”的危險。

  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高少萍建議,從(cong) 娃娃抓起,進一步擴大非遺宣傳(chuan) 範圍和非遺宣傳(chuan) 人群,讓非遺保護意識根植在每一個(ge) 人的心中;引進專(zhuan) 業(ye) 教師人才,打造應用型教師隊伍;加強與(yu) 產(chan) 業(ye) 端的聯係互動,推薦就業(ye) ,實現產(chan) 教融合閉環。(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