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化中的“利他者”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陳 雪
譯書(shu) 的困境其實是一個(ge) 老話題,但這裏的“老”是僅(jin) 就出版界或學術界而言。最近,譯者金曉宇成為(wei) “刷屏”的新聞人物,許多網友驚訝於(yu) 他每年譯出數十萬(wan) 字,卻仍然難以自力更生,這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在大眾(zhong) 層麵,譯者的生存狀態仍是一個(ge) 新話題,譯者的困境仍需要更多人理解、關(guan) 注。
在一些譯著的新書(shu) 分享活動中,我們(men) 時常聽到學者自嘲譯書(shu) 是“用愛發電”,是“費力不討好的良心活”,甚至有學者調侃“感謝關(guan) 注我們(men) 弱勢群體(ti) ”。但在這樣的玩笑背後,仍有許多人甘之如飴地踐行著自己的價(jia) 值選擇。有學者翻譯了四十多部書(shu) ,以一人之力撐起一套叢(cong) 書(shu) 。還有學者不完全以成果評價(jia) 、職稱評定為(wei) 工作導向,堅持為(wei) 學生翻譯學科必讀書(shu) 目。當嚴(yan) 肅作品翻譯的付出與(yu) 回報不成正比時,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做這件事?采訪中,多位譯者都提到了自己做這件“苦差事”的初衷,這個(ge) 初衷幾乎是驚人的一致——分享。
他們(men) 自覺成為(wei) 文化中的“利他者”,是出於(yu) 對學術建設和文化普及的責任心。其實,分享亦是一種建設。魯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裏寫(xie) 道:“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yang) 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要不怕做小事業(ye) ,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閑都可以。”魯迅認為(wei) 翻譯等事業(ye) 是培養(yang) 天才的泥土,他自身也是做翻譯起家,一生發揚著為(wei) 了鮮花甘做腐草的精神。
許多人說,譯書(shu) 困境隻是一件不足為(wei) 外人道的小事,隻是一件一時難以破題的小事業(ye) 。但別忘了,金曉宇走進大眾(zhong) 視野的過程中有一個(ge) 很重要的關(guan) 鍵詞,就是“被看見”。事實上,人們(men) 期待看到更多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奮鬥的人,也應該看見那些文化中的“利他者”。因為(wei) “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