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低於原著,譯者低於作者”的觀念需要更新
記者:近代以來,許多翻譯實踐直接影響了現代化進程。而現今,為(wei) 何大多數譯者的處境依舊邊緣化?
章文:首先,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hui) 心態大有差異。開眼看世界是晚清民國時提升自我的必要手段,所以翻譯才會(hui) 在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層麵上為(wei) 人所重視。其次,不同的領域評價(jia) 標準也並不一致。在絕大多數領域中,“實用性”才是最高標準,人們(men) 更多地關(guan) 注翻譯有沒有帶來新的東(dong) 西,能不能帶來實際的好處。但學術作為(wei) 一個(ge) 專(zhuan) 門性很強的場域,作為(wei) 一個(ge) 理應向前推進人類知識界限的場域,“實用性”顯然不是最重要或者說是唯一重要的標準,“創造性”或“對人類認知的推動性”才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重述他者話語、重複既有認知的翻譯就顯得沒那麽(me) 重要了。再次,我認為(wei) 還有資源的稀缺性和所謂“投入產(chan) 出比”等諸多問題。翻譯固然辛苦,但存在其不過是“語言轉碼”的偏見,會(hui) 有人認為(wei) 與(yu) 專(zhuan) 著、論文相比,翻譯投入不多,所獲卻不少,其成就應大打折扣;且市場上譯著數量極多,遠超核心期刊的發文數量,在論文資源更為(wei) 稀缺的情況下,用是否能獲得更少見的資源來評估個(ge) 體(ti) 的競爭(zheng) 力是通用邏輯。
記者:有人認為(wei) “翻譯低於(yu) 原著,譯者低於(yu) 作者”,對此您怎麽(me) 看?
章文:這樣的觀點需要更新。我們(men) 先從(cong) “翻譯”和“原著”這兩(liang) 個(ge) 概念上來回答這個(ge) 問題,然後再看同一部作品的原作和譯作間的關(guan) 係。用慣常的話術來說,譯著在某種意義(yi) 上是模仿,所以天然低人一等,但模仿的存在不應該遮蔽翻譯行為(wei) 中巨大的創造性。與(yu) 此同時,即便在學術領域,創造性也不是唯一的評價(jia) 標準。事實上,所有的學術成果都是對前人成果的模仿和自我創造的結合,都植根於(yu) 前人已經織就的巨大的互文性網絡,在這一點上,翻譯與(yu) 寫(xie) 作並無本質區別。
以上是翻譯是否因缺少創造性而低於(yu) 原作的問題。其實還有另一個(ge) 層麵,就是絕對的價(jia) 值層麵。的確有不盡如人意的譯作,但難道就沒有質量堪憂的原作嗎?一本在我國心理科學發展之初譯來的弗洛伊德作品固然是譯作,一篇今天的心理學課程論文當然也是原作。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並不能說原作高於(yu) 譯作。
記者:除了實用性和分享作用,翻譯本身是否有更高的語言學或哲學價(jia) 值?
章文:同一本作品的原作和譯作,我們(men) 雖然承認原作和原作者有絕對的話語權,但也不能說譯作一定低於(yu) 原作。以一些翻譯理論視角來看,翻譯恰是對原作的提升。它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原作的經驗性和曆時性,掙脫了自然語言的桎梏,是“作品的作品”,是朝向更高級、更完滿的“純語言”所走的一步。
從(cong) 日常經驗的角度來看,我們(men) 也不能否認翻譯的價(jia) 值。在同一個(ge) 語言社群內(nei) 部,我們(men) 從(cong) 不否認交流的價(jia) 值,我們(men) 都會(hui) 說“你有一個(ge) 思想,我有一個(ge) 思想,我們(men) 互相交流,就都有了兩(liang) 個(ge) 思想”。事實上,比起原作,翻譯在某些特定時期能為(wei) 自我帶來更大的啟迪和價(jia) 值。現代漢語很大程度上是翻譯帶來的西化的結果,翻譯時至今日仍在變革我們(men) 的語言和文化,它帶來的“異”往往是比“我”更新鮮的血液。比如,沒有對“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的硬譯,就不會(hui) 有中文中“不能同意更多”這句話。這些西化表達不完全是母語不純粹的表現,還可能是對母語潛能的激活。所以我認為(wei) ,無論是從(cong) 實際層麵還是從(cong) 理論層麵,翻譯都有高出原作的可能,為(wei) 翻譯正名的前提是我們(men) 承認翻譯和原著一樣具有價(jia) 值。
記者:國外對翻譯成果如何認定?
章文:我個(ge) 人隻對法國的評價(jia) 體(ti) 係略有了解,所以就冒昧說幾句。首先,法國並不存在美國意義(yi) 上的學者評價(jia) 體(ti) 係,因為(wei) 公立大學的教師視同公務員,是一個(ge) 終身職位。且法國的大學教師僅(jin) 有兩(liang) 個(ge) 層級,“講師”和“教授”,而從(cong) 前者晉升成後者並沒有特別可量化的標準:除了成果、名額等因素之外,還往往為(wei) 了獲得博導資格,要寫(xie) 一篇大論文並通過答辯,這篇論文的篇幅也接近博士論文。且法國文科並不奉行SSCI,A&HCI之類英美國家主導的引文索引,所以在法國學者那裏,對特定成果的焦慮和渴求遠沒有那麽(me) 大,個(ge) 人感覺法國學界對高質量譯著還是頗為(wei) 重視的。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