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警惕正在顯現的全球複合型通脹風險

發布時間:2022-01-26 16:14:00來源: 文匯報

  作者:唐玨嵐、陳芳怡(中共上海市委黨(dang) 校)

  習(xi) 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hui) 議的演講中指出:“全球低通脹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複合型通脹風險正在顯現”。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普漲,多國物價(jia) 上漲水平達到十餘(yu) 年來的最高點,通脹已成為(wei) 威脅全球經濟複蘇的主要風險。

  “複合型”的全球通脹

  本輪全球通脹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發的,而是需求拉動、供給短缺、成本推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屬於(yu) 複合型通脹。

  首先,超常規刺激政策是本輪全球通脹的基礎。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弗裏德曼曾提出,通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ge) 貨幣現象。很顯然,本輪全球通脹就是超常規刺激政策惹的“禍”。目前,美聯儲(chu) 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規模已接近9萬(wan) 億(yi) 美元,是疫情之前的兩(liang) 倍多。其次,需求拉動疊加供給短缺是本輪全球通脹的主要原因。一方麵,疫苗的普及以及政府強力的經濟刺激政策,使得許多國家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麵,疫情之後,“缺料”“缺櫃”“缺芯”“缺工”頻發,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不斷上升。因產(chan) 能恢複無法趕上需求增長,造成全球物價(jia) 大漲。第三,成本推動是本輪全球通脹的重要推手。初級商品價(jia) 格、工資、物流費用等上升是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脹的主要因素。貨幣“大放水”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其後果除終端消費品外,也推高了以美元計價(jia) 的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

  全球進入高通脹時代

  為(wei) 對衝(chong) 通脹上行壓力,目前全球已有近30個(ge) 國家宣布啟動加息,但前期“大放水”造成的慣性影響難以立即消除。且本輪通脹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僅(jin) 靠一味貨幣政策緊縮的藥方難於(yu) 祛除病根。更何況,在疫情走向不確定、全球經濟走向不確定的大背景下,各國貨幣當局仍需艱難地在防通脹和穩增長之間尋找平衡,不太可能出台過於(yu) 猛烈的反通脹政策。

  當然,在2021年的高基數上,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走勢大概率不會(hui) 像去年那樣大漲,但仍有維持高位震蕩甚至高位緩慢上行的可能。另外,疫情之後,各國將經濟主權安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處於(yu) 重構期,正從(cong) 全球“長鏈”布局開始轉向區域範圍內(nei) 或國內(nei) 的“短鏈”布局,這將減少全球分工合作,且驅使全球商品生產(chan) 成本的上升。上述種種因素意味著全球確實已進入高通脹時代。

  警惕輸入型通脹壓力

  2021年困擾全球多數國家的高通脹問題,在我國得到了較好的應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9%,為(wei) 自2010年以來的低點。但是工業(ye) 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指數(PPI)上漲8.1%,漲幅為(wei) 1996年以來的高點。PPI的大幅上揚和CPI的基本穩定,表明我國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於(yu) 外部輸入。

  一方麵,在全球高通脹的環境下,我國初級產(chan) 品保供穩價(jia) 任務更為(wei) 艱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世界第一大油氣進口國。202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3%和43%。目前,我國鐵礦、銅礦、錳礦、鎳礦對外依存度均超過80%,鉻礦接近100%,鋁土礦對外依存度超過50%。如果初級產(chan) 品的國際價(jia) 格大漲,將會(hui) 對國內(nei) 中下遊企業(ye) 構成嚴(yan) 峻挑戰。另一方麵,受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共同影響,預計我國PPI所代表的上遊物價(jia) 上漲和CPI所代表的下遊物價(jia) 穩定的情況還會(hui) 延續一段時間,上遊價(jia) 格持續上漲將擠壓中下遊企業(ye) 利潤空間並加大其生存壓力。

  初級產(chan) 品的保供穩價(jia)

  鑒於(yu) 全球高通脹對中國的影響,目前主要表現為(wei) 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加大,當前中國應對全球高通脹的一個(ge) 重要政策目標就是初級產(chan) 品的保供穩價(jia) ,即確保供應鏈的不中斷以及價(jia) 格穩定。基於(yu) 此,我們(men) 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充分發揮匯率在國際收支平衡中的自動穩定器功能,降低全球物價(jia) 上漲對國內(nei) 市場的影響。二是更好地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作為(wei) 一個(ge) 高度開放的大型經濟體(ti) ,當前迫切需要加快構建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ti) 係,暢通生產(chan) 、加工、倉(cang) 儲(chu) 、流通等各環節,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閉環,既能增強我國大宗商品國際供給體(ti) 係的韌性,又有助於(yu) 形成與(yu) 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大宗商品需求量相匹配的定價(jia) 權。同時,牢牢守住“重要能源資源國內(nei) 生產(chan) 自給的戰略底線”,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chu) 備體(ti) 係,特別是建立健全海外初級產(chan) 品穩定供給保障體(ti) 係。三是創新金融衍生產(chan) 品,發揮期貨、期權等發現價(jia) 格、套期保值的功能,穩定企業(ye) 初級產(chan) 品采購成本。

  美政策轉向的外溢風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主要發達國家要采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應,避免給發展中國家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國際經濟金融機構要發揮建設性作用,凝聚國際共識,增強政策協同,防範係統性風險。

  2022年我們(men) 不僅(jin) 要警惕全球高通脹態勢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提防美聯儲(chu) 貨幣政策轉向的外溢風險。一是要密切關(guan) 注資本流動風險。二是要密切關(guan) 注匯率波動風險。三是要密切關(guan) 注金融市場同頻共振風險。

  同時,我們(men) 更要看到,中國經濟總體(ti) 發展勢頭良好,去年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8%左右,實現了較高增長和較低通脹的雙重目標。雖然受到國內(nei) 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