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小書癡”走進大天地
【新春走基層·今年寒假孩子們(men) 這樣過3】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放假了,小學生於(yu) 點手寫(xie) 了一張假期日程計劃表,用紅黃兩(liang) 色磁釘固定在白板上,抬眼可見。
作業(ye) 很少,每天寫(xie) 30分鍾足夠了。更多的時間,留給閱讀。於(yu) 點覺得,這個(ge) 寒假,才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理想假期”。“上午讀書(shu) 2小時,下午讀書(shu) 1小時。”他是這樣安排的。還覺得不滿足,“‘哧溜’一下,瞬間就讀完了”。
“用‘小書(shu) 迷’來形容他遠遠不夠,他一捧起書(shu) 就完全沉進去了,簡直是個(ge) ‘小書(shu) 癡’。”於(yu) 爸爸笑著說。
於(yu) 點在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讀五年級。走進他家,最多的家具就是書(shu) 櫃,門廳有、客廳有、書(shu) 房有、臥室也有。書(shu) 到處都是,不僅(jin) “住”在書(shu) 櫃裏,也常常“跑”到桌椅、床鋪、沙發、茶幾上。不管什麽(me) 時間、什麽(me) 地點,於(yu) 點常常隨手抄起一本書(shu) 來讀,或粗略瀏覽,或沉浸其中。
讀書(shu) 是於(yu) 點假期的重心,童話、科普、科幻、曆史、地理、武俠(xia) 等都在他的閱讀範圍裏。
“我對兒(er) 子的閱讀期待比較高,但沒有特別精細的規劃。我希望他的閱讀是相對自由的,經驗和教訓都由他自己從(cong) 閱讀中獲得。”於(yu) 爸爸說。
於(yu) 點讀書(shu) 是“快手”。一本10萬(wan) 字左右的小說,最多一天就可以讀完;一本雜誌,也可以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就通讀一遍。
“讀不同的書(shu) 快慢不一樣,每個(ge) 人的閱讀速度也不一樣,重要的是閱讀之後要真能有所得。”爸爸告訴他。
有所得不是立馬見效的,但小變化慢慢發生。遣詞造句的“不走尋常路”就是其一:比如,用“練”組詞,會(hui) 寫(xie) “團練”;用“家”組詞,非要組“家丁”。
知道現在自己讀了多少本書(shu) 嗎?“不知道,沒數過。”
做筆記嗎?“存在自己心裏就行。”
一開始的於(yu) 點,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開學第一課的《我是中國人》,我讀得磕磕絆絆,感覺一句都不懂。”
“我們(men) 一邊教他識字,一邊鼓勵他自主讀書(shu) 。二年級寒假,我帶著他把前三冊(ce) 語文書(shu) 通讀了兩(liang) 遍。他忽然開竅,能獨立讀書(shu) 了,還一發不可收。”
於(yu) 是,於(yu) 爸爸持續不斷地買(mai) 書(shu) ,閑置不要緊,暫時沒有興(xing) 趣沒關(guan) 係;讀錯字也沒什麽(me) 大不了,及時糾正就行了,“印象反而更深”。讀《水滸傳(chuan) 》,把“花榮”讀成“花宋”,把“扈三娘”讀成“巴三娘”;讀《哈利·波特》,把“霍格沃茨”讀成“崔格沃茨”……回憶起來,都成了趣談。
老師講《楓橋夜泊》,他會(hui) 跟老師講出對“鍾”的不同理解;之前在夏令營,老師常說:沒有於(yu) 點,這課缺少一種味兒(er) ;看到表情圖,他立馬聯想到金庸書(shu) 中的功夫:乾坤挪移、如來神掌、潛龍在淵……幾乎寫(xie) 滿一頁紙,換來同學們(men) 羨慕的眼神。
於(yu) 爸爸唯一擔心的是,看書(shu) 太瘋狂,千萬(wan) 別近視了。
“不會(hui) ,動靜結合。這不是嗎?!”於(yu) 點指著日程表。
果然,每天推拉健身環半小時,跳繩一千個(ge) ,一周打兩(liang) 次乒乓球……都在計劃中。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