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吸引力的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
學者勝訴中國知網,在學術圈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cong) 關(guan) 注案件本身,到探討作者、期刊、數據庫平台三者的責權利關(guan) 係,本報對此作了連續報道。在信息爆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知識分享卻麵臨(lin) “困境”:高水平學術資源付費過高,能免費的資源質量又過低。對此,多名專(zhuan) 家建議,由政府主導建設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解決(jue) 知識分享遇阻問題。
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建設該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經驗可借鑒?開放存取的知識分享模式,如何提高吸引力?成了學界熱議話題。
期刊論文也是國家資源
對於(yu) 知網賠款、道歉和部分降價(jia) 等做法,有人表示接受,但也有學者認為(wei) ,在知識共享時代,學術文獻卻被企業(ye) 平台束之高閣,成為(wei) 價(jia) 格不菲的商品,走向了信息時代的反麵。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學術期刊中心副主任、《全球變化數據學報(中英文)》編輯部主任劉闖說:“知網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提醒我們(men) ,是時候下決(jue) 心建設以學術論文為(wei) 重要內(nei) 容的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和共享平台了。”
這樣的困境,此前也出現過。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技界集中解決(jue) 了兩(liang) 個(ge) 戰略問題:其一,科學數據是國家戰略資源,國家應該管起來;其二,在科學數據管理上,我們(men) 走商業(ye) 化道路,還是走公益性道路?最後,我們(men) 選擇了科學數據公益性共享道路。”劉闖介紹。
2002年,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力量介入,開始醞釀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由科研人員上交科研項目中的所有數據,有序推動科學數據開放共享。
截至目前,我國建設了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國家地球係統科學數據中心等20個(ge) 國家科學數據中心。
“科研成果包括科研數據和科研論文。如果說科研數據需要得到收集和保護,那麽(me) 期刊論文既是知識傳(chuan) 播主體(ti) ,也是國家資源。”劉闖說。
而東(dong) 北師範大學副教授凡勇昆觀察到,中小學教師想做研究卻遭遇沒有權限下載論文的尷尬,“大多數中小學校並未購買(mai) 知網服務。”
“如同政府建設公路、公園和圖書(shu) 館一樣,每個(ge) 人都可以享用無競爭(zheng) 、非排他、非營利性的基本公共服務。”凡勇昆說,“文獻服務和管理不能過度集中,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可以避免部分數據庫一家獨大,促進資源普及、共享。”
找到公益性和商業(ye) 性的平衡
目前,美國國會(hui) 圖書(shu) 館網站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免費開放,研究者可以查詢和下載資料。
凡勇昆說:“一些國內(nei) 高校或科研機構得到了政府經費資助,但很多科研成果論文,缺乏免費下載的正式渠道。”
“數據庫建設需要足夠的耐心,即使是政府主導建設數據庫,要想在短時間內(nei) 建立囊括所有的、全係統的數據內(nei) 容也非常困難。”凡勇昆曾參與(yu) 教育部中國專(zhuan) 業(ye) 學位案例中心數據庫建設。“一個(ge) 有競爭(zheng) 力的數據庫背後,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管理團隊以及資金投入,這是基本前提,也是知網發展迅猛的原因。”他表示。
目前,很多數據庫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或優(you) 勢,館藏圖書(shu) 數字化平台,能查到圖書(shu) 館大部分圖書(shu) 的電子版,新東(dong) 方多媒體(ti) 學習(xi) 庫適合出國者學習(xi) 英語。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又該如何定位?
“注意區分基本服務和特色服務。”凡勇昆認為(wei) ,基本服務功能要麵向所有用戶,解決(jue) 用戶對文獻的查詢、下載等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普惠性需求,應具備免費、便捷、平等的特點。
對於(yu) 一些用戶的特殊需求,如學位論文查重服務、個(ge) 性化的文獻分析等,“可以按照規定,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凡勇昆表示:“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也要有開放的市場意識,不能因為(wei) 收費‘因噎廢食’,也不能將免費視為(wei) ‘理所當然’。”
東(dong) 部一所“雙一流”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芮建江認為(wei) ,因為(wei) 缺乏商業(ye) 競爭(zheng) 和市場驅動,公共知識產(chan) 品供給容易出現“濫竽充數”現象,造成低質量充斥、監管缺失和服務遲滯等問題。
過去,一些公共知識數據平台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部分質量不高、服務不好、利用率低的“濫庫”“呆庫”。芮建江說:“我們(men) 需要采取類似基礎設施定價(jia) 措施,形成備案與(yu) 價(jia) 格管製方案,在公益性和商業(ye) 性中找好平衡。”
以開放獲取為(wei) 主導,容忍付費使用
數字出版在西方起步較早,商業(ye) 化路徑清晰,愛思唯爾等國際知名數字出版平台異軍(jun) 突起。劉闖介紹:“麵對數字出版巨頭的包圍,日本曾麵臨(lin) 和我們(men) 目前類似的情況。”
1998年,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xing) 機構開發建成“日本科學技術信息集成係統”(以下簡稱“J-Stage”),收錄了日本各科技學會(hui) 出版的文獻,學科分為(wei) 數學、通信與(yu) 信息科學、綜合、物理、自動化等。
截至2022年1月,J-Stage收錄了25個(ge) 領域的3453種期刊、會(hui) 議文獻、研究報告等共約530萬(wan) 篇文獻,其中86%的學術期刊、95%以上的學術論文是全文開放獲取。
在劉闖看來,J-Stage的做法可以理解為(wei) ,日本政府資助建設以學術期刊為(wei) 重點、以開放獲取為(wei) 主導、容忍付費使用並向全世界開放的國家級、公益性知識服務平台。“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層出不窮,與(yu) 其開放存取的知識共享環境不無關(guan) 係。”劉闖說。
2012年,中國社科院建立了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數據庫,推進學術資源的公益使用、開放共享,公眾(zhong) 可以免費下載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的論文成果。該數據庫於(yu) 2013年正式上線,但其影響力仍然無法和知網相比。
《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數據庫用戶關(guan) 注度報(2019年度)》顯示,該中心上線數據近2000萬(wan) 篇,累計點擊量近7億(yi) 次,下載量超過3200萬(wan) 篇。
“每篇論文下載量平均為(wei) 1.6次,這個(ge) 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某新聞傳(chuan) 播類期刊主編曾小偉(wei) 看來,“從(cong) 行業(ye) 內(nei) 部看,篇均100次即為(wei) ‘低下載量’,優(you) 質期刊篇均下載量,一般從(cong) 數千到幾萬(wan) 不等。”
曾小偉(wei) 所供職的期刊是優(you) 質期刊,同時被知網和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數據庫收錄。對於(yu) 該刊單篇論文下載量來說,曾小偉(wei) 的心理預期是“1000以上”。
“本刊內(nei) 容在知網上的下載量大多高於(yu) 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數據庫十倍以上。”曾小偉(wei) 介紹,目前,知網與(yu) 該刊采用的是“雙免費”的模式,知網無須向期刊付費,以獲得優(you) 質內(nei) 容;期刊也無須向知網付費,以換取網絡傳(chuan) 播權。
在知網風波中,相較於(yu) 一邊倒的輿論,曾小偉(wei) 有不同意見:“相比上載該期刊論文內(nei) 容,知網設計了專(zhuan) 門的提交平台,通常情況下,兩(liang) 天就可以完成‘論文上網’。但是,向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數據庫提交論文,隻能使用普通郵件,論文通過郵件傳(chuan) 過去,一周後才有回複。有的時候,‘論文上網’需要半個(ge) 月時間。”
“此外,知網還有一個(ge) 龐大的同行匿名評審專(zhuan) 家庫,在幫助期刊特別是弱小期刊上,作用很大。”曾小偉(wei) 認為(wei) ,數據庫容量大小、用戶數量多少、界麵是否友好科學,市場服務和競爭(zheng) 意識起著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
影響因子決(jue) 定吸引力
2014年6月,劉闖和同事們(men) 建成全球變化科學研究數據出版係統,出版了1000多個(ge) 科學數據集、400篇論文,匯集了近40萬(wan) 篇論文,全部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原則下開放共享。
如果數據庫建成,如何吸引學者主動上傳(chuan) 作品,願意將其視為(wei) 學術分享平台?這是所有數據庫運營者都會(hui) 遇到的問題。
凡勇昆說:“數據庫建設不能隻搭建平台,而不打造平台。如果籌建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要對影響因子作出明確規定,引導作者、期刊主動在這個(ge) 平台上共享知識。”
學術交流不僅(jin) 包括學術知識傳(chuan) 播,還包含學術評價(jia) 等多重機製。芮建江說:“大家對知網的依賴度高,是因為(wei) 其建立了一個(ge) 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很多作者和期刊以被其收錄、引用、下載的結果,來衡量學術影響力。”
劉闖建議:“在頂層設計上,應鼓勵期刊論文上傳(chuan) 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並納入‘卓越計劃’等國家評價(jia) 係統中。”“卓越計劃”是在中國學術期刊領域具有導向性的國家計劃,由中國科協、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實施,最終遴選出近300種領軍(jun) 期刊、重點期刊等。
優(you) 質平台具有評價(jia) 導向,更容易聚集優(you) 質資源,其中影響因子無疑是驅動因素。芮建江表示:“在國家知識資源庫建設上,要逐漸形成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係,以增強平台吸引力,確保高質量知識論文不斷湧現。”
(本文部分受訪者采用化名)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