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文化評析】
作者:劉曉燕 韓俊峰(分別係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研究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成為(wei) 記錄當下鄉(xiang) 村生活的一種新的流行表達方式。鄉(xiang) 村網紅通過短視頻紛紛占領各大平台。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視頻平台粉絲(si) 量過萬(wan) 的“三農(nong) ”創作者超4萬(wan) 人,“三農(nong) ”相關(guan) 視頻日均播放量超42億(yi) 次。
從(cong) 早期走紅的華農(nong) 兄弟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李子柒,短視頻在傳(chuan) 播鄉(xiang) 村文化上展現出驚人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從(cong) 藏族白馬少年丁真到記錄東(dong) 北鄉(xiang) 村日常生活的張同學,新的鄉(xiang) 村敘事空間被大大拓展。
鄉(xiang) 村生活短視頻走紅,主要還是因為(wei) 其滿足了人們(men) 多層次的情感需求。短視頻中呈現的淳樸、自然、慢節奏、美好詩意的田園生活,與(yu) 壓力大、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強烈反差,滿足了人們(men) 的浪漫田園生活想象,使人們(men) 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焦慮。對於(yu) 有鄉(xiang) 村生活經驗的人來說,這類短視頻喚起了曾經的鄉(xiang) 土鄉(xiang) 愁記憶,產(chan) 生了情感連接和身份認同;而對於(yu) 沒有此種生活經驗的人來說,則更多的是滿足了他們(men) 對鄉(xiang) 村的想象與(yu) 期待。
當然,鄉(xiang) 村短視頻的走紅也與(yu) 技術、經濟等因素不無關(guan) 係。相對傳(chuan) 統視頻內(nei) 容,短視頻製作門檻低、使用成本低、極具感染力和現場感。鄉(xiang) 民發布視頻的主要動機,也多以工具性的經濟致富和情感性的主體(ti) 表達為(wei) 主。返鄉(xiang) 青年通過分享短視頻聚集人氣流量而獲得經濟收益。新媒介技術賦權,為(wei) 鄉(xiang) 民提供了記錄鄉(xiang) 村、表達自我的契機,使鄉(xiang) 村被更多地“看見”。
在鄉(xiang) 村短視頻的發展過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跡。之前,國家4部門聯合印發的《2019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強調,要充分發掘互聯網和信息化在精準脫貧中的潛力,紮實推動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多地政府借力短視頻推動鄉(xiang) 村發展,開展短視頻鄉(xiang) 村創業(ye) 等活動。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資金和技術方式,通過大數據精準幫扶。比如,有短視頻平台從(cong) 流量、電商、消費、教育、旅遊等方向出發,建立起常態化幫扶機製,推動鄉(xiang) 村經濟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在鄉(xiang) 村生活短視頻走紅的同時,我們(men) 也應該明白,通過短視頻記錄的媒介化鄉(xiang) 村並非真實或全部真實的鄉(xiang) 村。從(cong) 呈現的內(nei) 容看,鄉(xiang) 村短視頻單一化、同質化的問題較為(wei) 明顯,原創性不足,限製了鄉(xiang) 村生活的多元化表達。從(cong) 表達方式看,鄉(xiang) 村短視頻呈現出的多為(wei) 娛樂(le) 放大化的鄉(xiang) 村。短視頻的視聽屬性具有天然的娛樂(le) 基因,在商業(ye) 利益的驅使下,為(wei) 了在短時間內(nei) 獲取流量,有的博主會(hui) 采用誇張甚至低俗的方式來吸引粉絲(si) ,各種雷人的視頻也時有出現。從(cong) 結果看,鄉(xiang) 村短視頻呈現的是被濾鏡美化的鄉(xiang) 村。鏡頭下的“詩和遠方”,僅(jin) 是複雜鄉(xiang) 村圖景的一個(ge) 側(ce) 麵,完整真實的鄉(xiang) 村也被遮蔽在了短視頻鏡頭之外。
由此,短視頻沒有呈現的主題,恰是鄉(xiang) 村發展中被忽視的重大問題。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達使很多現實問題不能引發嚴(yan) 肅的觀察和深入的討論。短視頻媒介建構的同質化、娛樂(le) 化、濾鏡美化的鄉(xiang) 村,不能被當成是完全真實的鄉(xiang) 村圖景。我們(men) 要意識到媒介化的鄉(xiang) 村與(yu) 真實的鄉(xiang) 村是有差距的。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