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王寧山紅遍陝北

發布時間:2022-01-27 16:1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寧山是陝北佳縣木頭峪鎮的一個(ge) 小山村。

  佳縣,在黃河西岸,是陝北革命老區。這裏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山脈是土石結構,呈西北東(dong) 南走向。縣城建在高台之上,如城堡般的山城,史稱鐵葭州。

  一

  出佳縣縣城,上沿黃公路,駛過三十公裏,沿著彎曲陡峭的上山公路,上了山頂,就到了王寧山村。

  王寧山村是有著紅色革命曆史的小山村,也是以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盛產(chan) 有機紅棗而聞名的美麗(li) 鄉(xiang) 村。王寧山村位於(yu) 黃河之濱的川原之上,這個(ge) 村由柳樹圪券、上坬、下坬三個(ge) 自然村組成,地形整體(ti) 呈凹凸狀,高天之上俯瞰綠色王寧山,頗有蜿蜒縱橫之態。

  王寧山的鄉(xiang) 村公路依山而建,路邊就是崖邊。在一處平地停車,站在崖畔,天地遼闊。當那些山窪窪、圪梁梁,起起伏伏、溝溝圶圶的地形,突然呈現在眼前,那些被綠色裝扮的溝梁峁壑,那一層層種滿了棗樹的梯田,使山石結構的山巒更有了生命豐(feng) 潤的色彩,挺拔堅毅的神態。

  二

  清晨,我從(cong) 借宿的王寧山村大學生張姝傑家出來,去往兩(liang) 裏路以外的上坬村。早上,要去上坬村的馬大姐家吃早飯。這是王寧山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安排的吃派飯,我也親(qin) 身體(ti) 驗了一次駐村幹部的生活經曆。

  王寧山村的空氣中彌漫著鄉(xiang) 間棗林清新的味道,鄉(xiang) 村公路兩(liang) 邊的梯田上是成片的棗林。正是大棗由青變紅的時節,紅紅綠綠的大棗掛滿了顫巍巍的枝頭,陽光從(cong) 棗樹的枝葉間泄下來,路上一地斑駁的樹影。走在路邊,稍不注意,就有一串串青紅色的大棗碰到鼻尖,或是打在額頭,需要不時地用手把眼前的樹枝撥開。

  王寧山的村村通公路隨著山勢蜿蜒起伏,路麵很幹淨,早上第一班下山去縣城的公交車已經開過。山村靜謐,朝陽下的每一片棗樹葉子都泛著金色的光,清脆的鳥鳴,喚醒了沉睡一夜的王寧山村。

  沿路,一些零星的農(nong) 戶早已起來,有老漢或是婆姨在門前打掃衛生,給門外棗樹下籠子裏的雞喂食。看到人來喂食,籠子裏的雞躁動起來,來回奔走,歡叫不已。偶爾還傳(chuan) 來幾聲雄雞報曉,那啼鳴高亢雄勁,嘹亮悠長。走在路上,遇見一位正在清掃道路的村民。走了一段上坡路,眼前又是一道緩緩的下坡路,路旁有四五戶人家,一戶與(yu) 一戶隔得有些距離。

  一路走著,我發現這個(ge) 村子很幹淨,不僅(jin) 路麵幹淨,農(nong) 戶家裏也很幹淨。不少人家的大門前都有一個(ge) 統一定製的塑料垃圾桶,門庭潔淨,雞都關(guan) 在院子外麵的籠子裏,他們(men) 似乎並不害怕被人偷走。

  在鄉(xiang) 村公路上走了一裏多路,竟然沒有看到一條散養(yang) 、亂(luan) 跑的流浪狗,這一點倒與(yu) 印象中的一些鄉(xiang) 村不同,也讓怕狗的我安心了許多。令人意外的是在一些農(nong) 戶的庭院圍牆上,裝飾有一些原木木條,刻著各種書(shu) 體(ti) 的唐詩宋詞和毛澤東(dong) 詩詞,文字上了顏色,樸素而雅致。紅日初照,鳥鳴山間,眼前是一派耕讀傳(chuan) 家的詩意田園風光。

  路旁棗樹下,有一位正在放牛的中年女人。上前跟她打招呼,大姐長方臉,細高挑個(ge) ,皮膚被日光曬得有些麥色,略顯粗糙,但氣色很好,淳樸自然的健康色在城市同齡的婦女中很少見。大姐人很熱情,說話卻有些害羞。感覺她才五十歲左右,然而她說自己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她姓高,佳縣坑鎮人,嫁到王寧山村已經四十多年了,一對兒(er) 女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e) ,都在外地。如今家中隻剩她和老伴,養(yang) 了兩(liang) 頭牛,平日裏在山上放牛,料理一下自家的棗樹林,做些家務零活,每日都充實忙碌。

  看著滿山掛滿青棗的棗樹,我問高大姐,樹上的棗什麽(me) 時候變紅。她說,白露一過了就紅了。

  就在我們(men) 說話間,遠遠地聽到電喇叭裏喊著賣肉賣菜賣雞蛋的聲音,叫賣聲和汽車輪子駛過水泥路的聲音由遠而近。很快,一輛白色小皮卡載著蔬菜、雞蛋、牛奶、豬肉和水果從(cong) 我們(men) 身邊急駛而過。

  三

  王寧山的棗樹,漫山遍野。在路邊、在崖畔、在電線杆旁,一切可能生長的地方,深深淺淺、高高低低,大株小株,農(nong) 家的門前屋後院裏全是棗樹,紅紅綠綠的棗子掛滿枝頭。

  馬大姐家在一叢(cong) 棗樹的旁邊,廚房在院門外麵,院子當中有一前一後兩(liang) 顆棗樹,上麵掛滿了紅紅綠綠的棗。駐村第一書(shu) 記杜軍(jun) 鋒見我們(men) 來,迎我們(men) 進窯洞,坐下寒暄。不一會(hui) 兒(er) ,馬大姐端來了一大盆香噴噴的手擀麵進來,韭葉寬的手擀麵配上炒西紅柿南瓜,方桌上放了瓶老幹媽,小碗裏裝的是當地一種叫“摘蒙”(音譯)的黑綠色植物做的調料,味道鮮香。頭一次在王寧山吃到地道的陝北農(nong) 家飯,南瓜幹麵得像紅薯,炒過的西紅柿讓麵湯發紅,菜麵和湯融為(wei) 一體(ti) 。那一頓早飯吃得很香,讓我想起了兒(er) 時在外婆家吃過的農(nong) 家飯……

  “從(cong) 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wei) 懷。”清晨,在美麗(li) 的王寧山村,我想起了古人王獻之的這段話。王寧山村的景色就是我心中理想的田園風光。(王麗(li) 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