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裏寫的這座老火車站 從舊時光駛向新時代
鐵路檢察機關(guan) 履行公益訴訟職責,凝聚各方力量,讓百歲文物南京浦口火車站“活”了起來
從(cong) 舊時光駛向新時代
本報記者 王偉(wei) 本報通訊員 盧誌堅 張亞(ya)
閱讀提示
為(wei) 了讓百歲文物南京浦口火車站重新煥發榮光,南京鐵路運輸檢察院(下簡稱南京鐵檢院)發揮公益訴訟職能,聯合屬地文物行政部門以及江蘇、上海兩(liang) 地的鐵路部門,開展了曆時三年的專(zhuan) 項保護行動,2021年12月初,原鐵路職工子弟學校——扶輪學校修繕工程竣工,這隻是一個(ge) 開始,這座老火車站及分散在周邊的鐵路文物都將陸續迎來“新生”。
1918年冬,文學家朱自清與(yu) 父親(qin) 在這裏話別,留下了著名的《背影》;1919年春,偉(wei) 人毛澤東(dong) 在這裏送湖南留法學生赴上海;1929年5月,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在這裏停留;1949年4月,鄧小平和陳毅在這裏星夜渡江,進駐“總統府”……
位於(yu) 南京長江北岸的南京浦口火車站,始建於(yu) 1908年,1911年建成,1914年正式開通運營,是當年津浦鐵路的終點。2004年,該站客運正式停運,2006年被列為(wei) 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確立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22年1月中旬,浦口火車站及其附屬建築的搶救性修繕工作已經完成,火車站周邊的工人宿舍、老宅民居的修繕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滬蘇攜手共護傳(chuan) 奇火車站
浦口火車站舊址為(wei) 老式英式建築,三層磚木結構,米黃色外牆。然而,歲月的侵蝕讓浦口火車站舊址及周邊建築傷(shang) 痕累累,破敗不堪。
2018年3月,南京鐵檢院公益訴訟檢察官走進了已經停運14年的浦口火車站。月台的長廊殘破斑駁,連接輪渡碼頭的雨廊荒草沒膝,候車大廳雜物遍布……南京鐵檢院副檢察長張敏告訴記者:“盡管原先也有所耳聞,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們(men) 觸目驚心。”
經調查了解,浦口火車站舊址產(chan) 權歸屬於(yu)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局集團公司),管理和使用單位是南京東(dong) 站,但文物保護的行政管理職責屬於(yu) 地方文保部門。針對浦口火車站舊址保護中存在的原貌毀損、亂(luan) 搭亂(luan) 建、垃圾隨意堆放等情況,南京鐵檢院向南京市文物局製發了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
如何聚合各方、形成保護合力成為(wei) 擺在檢察官麵前的難題。
“經過多次背對背的溝通,我們(men) 發現盡管地域不同,行業(ye) 有別,但大家保護文物的目標是一致的,缺的就是啟動對話的契機。”張敏告訴記者。
南京鐵檢院將問題匯報到江蘇省檢察院和上海鐵檢分院,均得到了大力支持。經過兩(liang) 地檢察機關(guan) 的共同努力,2019年7月,地方行政部門與(yu) 鐵路產(chan) 權部門召開圓桌會(hui) 議,達成一致意見:浦口火車站的保護納入浦口民國風光帶的整體(ti) 建設中來,推進片區的整體(ti) 風貌保護。
2021年5月,浦口火車站曆史風貌區城市更新項目正式啟動。江北新區文保部門組織項目組與(yu) 清華大學、東(dong) 南大學的建築專(zhuan) 家攜手,與(yu) 國內(ne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古建修複的團隊合作,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文保建築進行修繕。
擦亮遺落江邊的明珠
浦口火車站自建成至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在長達半個(ge) 世紀的時間裏,圍繞浦口火車站陸續興(xing) 建了鐵路車務段大樓、工人俱樂(le) 部、機車修理車間等英式建築群。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琦教授說:“津浦鐵路最完整的原始風貌,在這裏沒有被改變,沿線的其他地方基本麵目全非。”
南京鐵檢院圍繞浦口火車站舊址,對分散在周邊的鐵路文物進行梳理排查,發現2號民國建築、5號民國建築、機務段英式建築等十餘(yu) 處散落江邊的“明珠”,這些具有文化、曆史等多重價(jia) 值的建築由於(yu) 年代久遠、長期空置,都存在“骨質疏鬆”、殘垣斷壁、漏水漏電等問題。
2020年10月,該院向江北新區文物保護部門和鐵路職能部門製發檢察建議,督促依法履職。
文物建築群中破損最為(wei) 嚴(yan) 重的浦口機務段英式建築(俗稱“龍頭房”)是蒸汽火車頭的廠房車間,建於(yu) 1918年,經曆百年滄桑,頂部橫梁不堪重負,斷裂掉落,修繕工作迫在眉睫。
“經費問題是第一個(ge) ‘攔路虎’,經評估,龍頭房的修繕費用高達數百萬(wan) 元。”南京鐵檢院檢察官助理劉亞(ya) 飛告訴記者。2019年10月,上海局集團公司表示,將修繕資金納入年度預算。
在各方共同協作下,2021年10月,曆時兩(liang) 年,浦口機務段英式建築修繕工作終於(yu) 完工,斷裂屋梁修複,寬敞明亮整潔的“龍頭房”回來了。2號民國建築、5號民國建築等英式建築,也從(cong) 危房、險房,正在一點點還原其青磚灰瓦、玄黃外牆的民國建築風貌。一磚一瓦舊模樣,一草一木似相識,這些百年古建安詳地佇(zhu) 立江邊,看著不遠處疾馳而過的高鐵。
賡續鐵路工人運動的紅色血脈
鐵路工人是最早出現的產(chan) 業(ye) 工人群體(ti) 之一,在黨(dang) 的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千裏鐵道線旁,留下了不少革命遺跡。
為(wei) 保護南京工人運動的革命遺跡,賡續紅色血脈,南京鐵檢院決(jue) 定啟動鐵路紅色文物公益保護之旅。經過數月的努力,檢察官們(men) 摸排出轄區內(nei) 多處紅色文物,有“二七”大罷工津浦鐵路工人臥軌處,有傳(chuan) 播革命火種、舉(ju) 辦進步活動的扶輪學校,有打響新四軍(jun) 江南抗日第一場攻堅戰的新豐(feng) 車站(地處鎮江境內(nei) )。
在全麵調研勘察的基礎上,南京鐵檢院於(yu) 2019年11月、2021年6月分別向南京江北新區宣傳(chuan) 部、鎮江市文物局製發了檢察建議,督促修繕工作。
2021年12月初,扶輪學校修繕工程竣工,兩(liang) 棟民國建築保存了青磚灰瓦的原貌,仿佛走進了百年前的舊時光;“二七”大罷工工人臥軌處立起了文物介紹牌,擁有了紀念地名;在不遠處修建了紅色廣場,建造了江北新區紅色文化陳列館。上海局集團公司南京橋工段紀委書(shu) 記汪國權帶著職工參觀後感慨地說,“現在我們(men) 新職工入職,新黨(dang) 員宣誓,我都會(hui) 帶他們(men) 來看看,這些鐵道邊的紅色文物傳(chuan) 承著先輩精神,是我們(men) 鐵路人不可忘卻的記憶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