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閃耀時代精神的詩篇(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詩歌創作者注重從(cong) 新時代的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而且自覺地以文藝創作回饋時代,為(wei) 時代放歌,為(wei) 人民抒寫(xie)
新時代呼喚優(you) 秀詩歌作品,也為(wei) 詩歌創作提供了廣闊空間。這是我讀完《詩刊》社選編的《初心、紅旗與(yu) 新征程——新時代詩歌優(you) 秀作品選》(以下簡稱《新時代詩選》)一書(shu) 後的突出感受。
這部詩選收錄長短詩107首,正如書(shu) 名“初心、紅旗與(yu) 新征程”所表達的,作品聚焦腳下的這片熱土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謳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光輝曆程,頌揚革命先烈、改革先鋒、時代楷模等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所作出的奉獻與(yu) 犧牲。全書(shu) 內(nei) 容宏闊,既有《致敬,大國重器》《在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前》《扶貧:春天的路線》等置身時代現場的作品,又有《紅船》《婁山關(guan) 的紅火棘》《在遵義(yi) 會(hui) 議遺址》等回眸曆史深處的作品,以及《霞浦的海》《自貿港的夏夜》《春天的高鐵站》等以小見大展現中國發展腳步的作品,具有史詩性、抒情性和紀實性的特點。
自《詩經》以降,中國詩歌傳(chuan) 統深具現實關(guan) 懷。“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歌詩合為(wei) 事而作”,創作者把個(ge) 人“小我”與(yu) 國家、民族“大我”緊密相連,創作出一大批優(you) 秀作品,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風雨兼程、矢誌前行,經過百年砥礪奮進,這片土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本身就是一部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呼喚詩人們(men) 投身其間,與(yu) 時代同頻共振,深入開掘曆史與(yu) 現實,寫(xie) 出閃耀時代精神的詩篇。
打開《新時代詩選》,我們(men) 能讀到這樣的場景:詩人依托疾馳的高鐵列車,看百年的曆史滄桑,看祖國的山河巨變,看青春朝氣、科技騰飛、萬(wan) 眾(zhong) 一心;能讀到凝聚著時代情感的畫麵:“我一下子就被那些笑容吸引住了,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十八洞村的村委會(hui) ,在/整整一麵的牆上,十八洞村人的笑容/像此刻漫山遍野的花朵/燦爛地開放著”。詩人從(cong) 時代巨變中捕捉美並為(wei) 之感動,如龍紅年《使命》一詩,寫(xie) 在大山裏堅守63年的守山人:“我必須在天黑前到達。我懷揣的/這些光亮和溫暖,我要用雙手遞上去/我要緊緊握住他的手”……詩人也力圖以詩歌“複現”時代的巨製,如龍小龍大型組詩《以追光者的名義(yi) 》,書(shu) 寫(xie) 肩負微電子信息技術自主攻關(guan) 使命的追光者,通過《爐火》《運行負荷》《熔煉》《光伏,光伏》等篇章,對生產(chan) 現場與(yu) 工藝流程進行細致描摹,以詩歌的形式對一個(ge) 特殊行業(ye) 進行抒寫(xie) 。
《新時代詩選》再次證明偉(wei) 大時代是激發詩人創作靈感與(yu) 創作熱情的源頭活水。詩歌創作者注重從(cong) 新時代的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而且自覺地以文藝創作回饋時代,為(wei) 時代放歌,為(wei) 人民抒寫(xie) ,自覺發揮詩歌陶冶情操、啟迪心靈、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做偉(wei) 大時代的忠實記錄者,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支撐——比照這一目標,以《新時代詩選》為(wei) 代表的當代詩歌尚需精進創作水平,進一步探索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表達形式,懷著對詩歌傳(chuan) 統的敬畏之心,不斷推敲錘煉,拿出更能匹配時代的精品力作。
那些千古傳(chuan) 誦、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在情感、語言、形式、內(nei) 涵、意境等方麵都具有鮮明特色。新時代詩歌創作應在繼承豐(feng) 厚詩歌傳(chuan) 統基礎上,進一步以文學回應偉(wei) 大時代,書(shu) 寫(xie) 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氣派、中國風範。(聶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