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獅頭紮作、互動表演 醒獅賀歲展洋溢廣府年味

發布時間:2022-02-07 14: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新春走基層)獅頭紮作、互動表演 醒獅賀歲展洋溢廣府年味

  中新網廣州1月28日電 題:獅頭紮作、互動表演 醒獅賀歲展洋溢廣府年味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wei)

  “咚咚鏘,咚咚鏘……”在廣東(dong) 省文化館,隨著鼓聲奏起,來自趙家獅團隊呈現的醒獅表演,為(wei) “醒獅賀歲”——節慶“歎”非遺之春節元宵專(zhuan) 題展增添了別樣色彩和熱鬧氣氛。

  近日,由廣東(dong) 省文化館(廣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辦的“醒獅賀歲”——節慶“歎”非遺之春節元宵專(zhuan) 題展在廣東(dong) 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展覽以“醒獅賀歲”為(wei) 主題,分為(wei) 三大版塊,是一次醒獅文化的集中展示,具有濃鬱的廣府年味。

  走進展館,觀眾(zhong) 們(men) 被一頭巨獅深深吸引了目光。這是2010年廣州亞(ya) 運會(hui) 開閉幕式震撼中外的四頭巨獅之一,直徑兩(liang) 米,由廣東(dong) 醒獅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趙偉(wei) 斌設計監製,廣州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金明紮作,是迄今全球最大的能自如舞動的醒獅之一。

  獅子是國人心目中的瑞獸(shou) 之一,舞獅活動往往也寄托了民眾(zhong) 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在展覽的第一版塊,觀眾(zhong) 可以通過展品、圖文、多媒體(ti) 綜合方式了解廣東(dong) 醒獅的曆史發展。中國獅舞源於(yu) 漢代,見載於(yu) 《漢書(shu) ·禮樂(le) 誌》,至今已有近兩(liang) 千年的曆史。曆經千百年的演變,獅舞成為(wei) 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乃至中國精神的象征。

  很多觀眾(zhong) 都疑惑為(wei) 什麽(me) 叫“醒獅”?此次展覽給出了答案,一種是來自於(yu) 民間傳(chuan) 說,另一種則與(yu) 粵語“醒”字有關(guan) 。展品《福祿壽精品獅》由陳金明創新性地把福祿壽形象手繪在吉祥如意的獅頭上,表達民間百姓“福壽雙全、福星高照”的美好願望。

  過年舞獅是廣州人的風俗,廣州各武館、民間社團、農(nong) 村(社區)在大年初一都出動獅隊,踩著威武的鑼鼓聲,由大頭佛引獅,挨家挨戶去采青,場麵十分熱鬧。在展覽的第二版塊,可以看到:西關(guan) 大屋春節醒獅上門采青;也有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逗引獅子的“大頭佛”;還有兩(liang) 頭口吐祥瑞對聯“一帆風順”“萬(wan) 事如意”的醒獅;更有一幅以100個(ge) 精品小獅頭匯成“福”字的《百獅送福》,將展覽渲染出喜慶的氛圍,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在展覽的第三版塊,觀眾(zhong) 可以了解到廣東(dong) 醒獅的獅頭紮作技藝的創作過程和特點。據介紹,醒獅紮作伴隨舞獅產(chan) 生,分為(wei) 紮、樸、寫(xie) 、裝四道工序:先用竹篾、紗紙為(wei) 主料紮出獅頭骨架;再樸上紗紙、紗布;然後用油彩上色,勾畫花紋;最後配以毛須、絨球、鏡子等裝飾物,並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眼簾、耳朵和下巴裝上。

  據介紹,獅頭紮作技藝無論從(cong) 造型和裝飾設計,都采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創造一個(ge) 威武雄偉(wei) 、活潑可愛和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其中,《“劉關(guan) 張”傳(chuan) 統獅》展品還原清代醒獅紮作技藝,根據粵劇中三國演義(yi) 中經典人物的臉譜作為(wei) 借鑒,紮作出最傳(chuan) 統的“牙刷須”醒獅頭。

  該展覽還專(zhuan) 門設置了文創區,讓廣大民眾(zhong) 走進醒獅藝術世界,欣賞以醒獅喜慶、吉祥元素的掛件、首飾,醒獅積木、鑰匙扣等文創產(chan) 品……此外,民眾(zhong) 還可參與(yu) 彩繪醒獅臉譜活動、玩“獅”來運轉、扮演醒獅等遊戲。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2月21日。(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