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莫言:戲曲創作始終是我的夢想!

發布時間:2022-02-07 14: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月27日電 (記者 劉育英)作為(wei) 小說家,莫言說,戲曲創作、戲劇創作始終是他的夢想。這個(ge) 夢想始於(yu) 童年,“我是看著戲長大的”。

  近日出席線上演播研討會(hui) 暨2022年《龍鳳呈祥》開播儀(yi) 式時,莫言打開了話匣子。“我是看著戲長大的。即便是鄉(xiang) 村業(ye) 餘(yu) 劇團的演出,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雨水滋潤大地、滋潤植物一樣給了我充分的滋養(yang) 。”

  “我母親(qin) 給我講過一個(ge) 故事,後來我把它寫(xie) 了出來,希望將來有機會(hui) 真的在舞台上看到這部戲”,莫言說,在寫(xie) 戲曲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了難度,要寫(xie) 唱段,要合轍押韻,還有時間長度的限製,這跟寫(xie) 小說很不一樣。

  在莫言老家——山東(dong) 省濰坊市高密市,那裏的地方戲叫做“茂腔”,外界難得聽聞。但在莫言的記憶裏,茂腔曾經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

  後來,莫言又聽了京劇、豫劇、越劇、秦腔等其他地方的傳(chuan) 統戲。他感歎說,“茂腔是很好聽,別的劇種也很好聽、甚至更好聽”。

  包括莫言在內(nei) ,戲劇自古至今影響了無數中國人。莫言說,過去老百姓的曆史教育、道德教育、倫(lun) 理價(jia) 值觀一係列的人生教育,基本上都是通過聽戲完成的。

  如今,戲曲依然有巨大空間。莫言認為(wei) ,電影、電視劇、網劇、網絡各種娛樂(le) 方式雖然強大,但無法徹底取代戲劇。聽戲者的人數,甚至超過以往。

  “現在觀眾(zhong) 了解京劇,了解京劇演員的個(ge) 人生活,包括他們(men) 演出風格等方麵,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莫言說,通過電視、網絡、戲曲進校園活動,聽戲者的絕對數量遠遠大於(yu) 上世紀30年代、40年代,甚至60年代、70年代。

  戲曲很美,限製也多。莫言的劇本《錦衣》第一稿有3萬(wan) 4千字,演唱起來要8個(ge) 小時,因此要做減法,“舞台就是限製,要在限製中創造美”。

  寫(xie) 戲曲跟寫(xie) 小說也有一樣的地方,都要表現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要讓一個(ge) 戲劇有張力就必須讓人物有張力”,莫言說,要把戲曲當中的人物典型化,典型化不是說不要“臉譜”,但要充分體(ti) 現出人的豐(feng) 富性。

  莫言認為(wei) ,應把中國傳(chuan) 統的國粹京劇和其他優(you) 秀的劇種推廣出去。他還記得,在2009年的法蘭(lan) 克福國際書(shu) 展上,京劇表演藝術家於(yu) 魁智和李勝素表演的時候,下麵觀眾(zhong) 黑壓壓一大片,“外國觀眾(zhong) 盡管看不出來他們(men) 演的是什麽(me) 人物,演了什麽(me) 故事,但是服裝、扮相本身就是美的,這是不需要翻譯的”。

  莫言兩(liang) 度拜訪英國莎士比亞(ya) 故居。站在莎士比亞(ya) 的塑像前,這位中國作家立下誓言:“有生之年要努力成為(wei) 一個(ge) 劇作家”。

  莫言說,寫(xie) 一輩子戲,能在舞台上流傳(chuan) 下來一兩(liang) 部,就很了不起。(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