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破解“老年節後空巢症”
春節期間,親(qin) 友、子女像燕子歸巢一樣從(cong) 四麵八方聚到老人身邊;節後,他們(men) 又像燕子外出覓食一樣,紛紛從(cong) 老人身邊飛走。喜慶熱鬧的家庭氛圍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緒和心理上一時適應不了這種反差,便出現了心情低落、情緒抑鬱、疲憊無力、食欲不振、失眠、煩躁等症狀,專(zhuan) 家謂之“老年節後空巢症”。
中國有句老話兒(er) ,叫“相見時難別亦難”。尤其是對於(yu) 兒(er) 女在外打拚的空巢老人家庭,每一次團聚之後的分離,都成為(wei) 老人們(men) 情感最脆弱、最無助的節點。這實際上反映出老人在衣食無憂的生活背後還存在著情感缺憾,同時也向社會(hui) 指明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重點時段和工作方向。老人們(men) 渴望親(qin) 情陪伴、期盼精神贍養(yang) ,希冀我們(men) 用多方麵的親(qin) 情愛心填充其“空巢”,愉悅其身心。這需要政府、家庭和社會(hui) 多個(ge) 方麵的齊心協力、共謀共擔。
首先,兒(er) 女孝心嗬護至關(guan) 重要。鑒於(yu) 當下我國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提升,贍養(yang) 老人的方式仍以家庭親(qin) 情照顧為(wei) 主,這其實也是許多老人樂(le) 見樂(le) 居的生活環境。為(wei) 人兒(er) 女者不僅(jin) 要依法履行好“常回家看看”的責任義(yi) 務,也要盡可能促成春節期間的親(qin) 情團聚,同時也要對老人的節後失落保有足夠警惕和妥善應對。比如,要提前和委婉地做好節後上班的安撫工作,托付親(qin) 友或鄰舍關(guan) 照,幫助他們(men) 適應生活變化;經常與(yu) 老人保持電話溝通、視頻連線,隨時關(guan) 注老人的情緒變化;要盡可能作出下一次返家的時限承諾,讓老人常有“盼頭”。
其次,老人自我調適不可或缺。異地打拚的工作特性,注定了兒(er) 女對老人的親(qin) 情陪伴離多聚少。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孩子們(men) 說好的“回家過年”可能會(hui) 不得不擱淺。老人們(men) 要學會(hui) 調低舉(ju) 家團聚的“期望值”,對兒(er) 女的回鄉(xiang) 返家順其自然,尤其要對兒(er) 女們(men) 的節後上班擁有心理預期。節後要善於(yu) 調適環境,自我“尋樂(le) ”,多參加些戶外活動或與(yu) 同齡人交往,走出相對封閉的生活空間,量力而行地拓展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從(cong) 看書(shu) 、習(xi) 字、種花、健身和飼養(yang) 動物等活動中獲得樂(le) 趣,保持健康、開朗的心態。
其三,社區情暖“空巢”勢在必行。兒(er) 孫不在身邊,社區就是老人的家。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並發揮好誌願者作用。要建立起“空巢”家庭的關(guan) 愛檔案,保持與(yu) “空巢”老人的電話溝通、定期巡訪,積極為(wei) 其創造與(yu) 人溝通的交流平台。要留有其子女的聯係方式,適時督促親(qin) 情陪伴;有條件的地方,可由政府全部或部分買(mai) 單,為(wei) “空巢”老人提供保姆類的服務。(張玉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