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三年 一支冬奧醫療保障隊這樣煉成
跳台滑雪運動員加速到約100公裏/小時後,從(cong) 最高140米的跳台上一躍而出,身體(ti) 與(yu) 雪板呈銳角,兩(liang) 臂自然打開,空中飛行一段距離後著陸。由於(yu) 速度快、高度高,運動員在空中飛行的姿態像在翱翔。
跳台滑雪是冬奧會(hui) 運動項目的一個(ge) 縮影,速度快、觀賞性佳。當運動員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觀眾(zhong) 驚異於(yu) 比賽的刺激與(yu) 優(you) 美時,有一群人一直心係運動員們(men) 的安全與(yu) 健康,他們(men) 是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隊。
2月4日,北京冬奧會(hui) 盛大開幕。跳台滑雪的比賽場地主要位於(yu) 北京冬奧會(hui) 的分賽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家口賽區共將產(chan) 生本屆冬奧會(hui) 109枚金牌中的51枚,是三個(ge) 賽區中金牌數最多的。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張家口賽區的醫療保障任務也是最重的。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以下簡稱“崇禮院區”)是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的定點保障醫院,也是第一轉診醫院。院長敖英芳第一次見到張家口賽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140多米高的跳台時,心裏還是驚了一下。一層居民樓高約3米,140米大約是27層樓高。幹了一輩子運動醫學的敖英芳意識到,運動員從(cong) 那麽(me) 高的地方跳下來,腳上還有兩(liang) 塊長275厘米、寬11-13厘米的雪板,一旦受傷(shang) 可能會(hui) 非常嚴(yan) 重。
曾經擔任過北京奧運會(hui) 和倫(lun) 敦奧運會(hui) 中國國家隊醫療專(zhuan) 家組副組長的敖英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相對於(yu) 夏季舉(ju) 辦的奧運會(hui) ,冬奧會(hui) 更容易發生運動損傷(shang) ,運動員損傷(shang) 的部位也分布廣泛。
敖英芳在作為(wei) 通訊作者的《冬季奧運會(hui) 與(yu) 主要冬季項目運動損傷(shang) 》論文中指出,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hui) 上,2567名運動員共發生287次損傷(shang) ,總體(ti) 損傷(shang) 發生率為(wei) 11.2%運動員,接下來的索契冬奧會(hui) 和平昌冬奧會(hui) 的總體(ti) 損傷(shang) 發生率為(wei) 14%運動員和12.6%運動員。
這三屆冬奧會(hui) 賽期運動損傷(shang) 的統計結果顯示,運動員受傷(shang) 部位幾乎涵蓋了人體(ti) 所有主要部位,包括頭、頸、背、胸、腰、腹、肩、上臂、肘、前臂、腕、手、髖(腹股溝)、大腿、膝、小腿、跟腱、踝、足等。此外,由於(yu) 大部分比賽速度快,冬奧會(hui) 運動損傷(shang) 的程度也比較重。張家口賽區承接的冬奧會(hui) 項目全部是雪上項目,比賽速度總體(ti) 比冰上項目更快,伴隨的損傷(shang) 發生風險也更大。
以跳台滑雪為(wei) 例,這項運動的損傷(shang) 率雖然不高,但是發生的損傷(shang) 一般都很嚴(yan) 重,據論文《第21-23屆冬季奧運會(hui) 賽期運動損傷(shang) 發生特點》,在所有冬奧會(hui) 運動項目中,缺席傷(shang) 占本項目運動員所有損傷(shang) 的比例最高的項目就是跳台滑雪(缺席傷(shang) 是指嚴(yan) 重到影響訓練比賽的傷(shang) ——記者注)。
除了救治受傷(shang) 運動員,崇禮院區還承擔了賽事相關(guan) 保障人員、政府官員、媒體(ti) 記者等閉環內(nei) 約3萬(wan) 人的醫療服務職責。與(yu) 此同時,張家口市崇禮區居民的日常醫療服務也不能停下來。
20分鍾內(nei) 可以抵達的救治醫院
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位於(yu) 崇禮區,從(cong) 地理位置上看,崇禮院區是距離張家口賽區最近的醫院。賽事期間,如果有運動員受傷(shang) ,可以實現20分鍾陸地轉運、5分鍾航空轉運至崇禮院區。
急診科是崇禮院區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的第一道防線,所有傷(shang) 員一般要先在急診科進行初步救治,再進一步分診。崇禮院區急診科主任申建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旦有運動員受傷(shang) ,賽場的指揮中心會(hui) 先給急診科和院區指揮中心打電話,簡單介紹傷(shang) 者的情況、預計到達時間,讓院區提前做好準備。
為(wei) 保障冬奧會(hui)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幾乎會(hui) 滲透到每個(ge) 細節。為(wei) 了避免人群聚集可能帶來的病毒傳(chuan) 播風險,崇禮院區急診科盡量不同時接診兩(liang) 名以上運動員。這就對急診科接診的工作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wei) 此,急診科摸索出以小組為(wei) 單位的接診模式,每組3-4名醫護人員。備戰冬奧會(hui) 期間,每個(ge) 小組一遍又一遍地練習(xi) 接診流程,把傷(shang) 者來了以後的測核酸、量體(ti) 溫、統計流調信息、詢問病史、開檢查單子、緊急救護等可以預見的工作都提前做好分工。
申建宇說,醫護人員之間的分工配合,已經磨合了一年多,2021年11月-12月舉(ju) 辦的3場測試賽中,他們(men) 也經受住了考驗。
完善冬奧會(hui) 的醫療保障工作是一件沒有盡頭的事,在被問及是否因此覺得壓力大時,申建宇坦言,疫情確實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模式,主要的工作壓力來自於(yu) 此。但是因為(wei) 能參與(yu) 冬奧的保障工作,感覺特別興(xing) 奮,疫情反而沒有影響這份喜悅,“這一輩子可能就這麽(me) 一次機會(hui) ,‘那年我保障過冬奧’,這事什麽(me) 時候說出去都特別榮幸!”
除了備戰冬奧會(hui) 的榮譽感,申建宇這份認真負責的動力還來自在北醫三院總院長達一年的進修。他告訴記者,以前做工作,相對比較被動,覺得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就行。在進修培訓期間,申建宇見識到了不一樣的工作風貌,“大家覺得好多事就應該由我來做,這是我分內(nei) 的事”,總院醫護人員做事的嚴(yan) 謹和規範化,讓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進修培訓一年結束,申建宇將自己掌握的北醫三院的學科建設理念、人員培養(yang) 模式帶回了崇禮院區。
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工作是一項龐雜的工程,這項工程的完成最終要落在每一個(ge) 細節上,穿脫防護服就是這樣的一個(ge) 細節。
備戰冬奧會(hui) 初期,崇禮院區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不熟練,會(hui) 遇到手套摘不下來、鞋套脫不下來,或者脫外層隔離衣時汙染到了刷手衣等情況。後來通過反複練習(xi) ,不斷摸索技巧,大家已經可以在兩(liang) 分鍾內(nei) 把防護服脫下來,並且不會(hui) 發生暴露和汙染。熟練掌握之後,申建宇還是會(hui) 每天帶著科室醫護人員走一遍“三區兩(liang) 通道”,最終達到“大家閉上眼,晚上做夢也知道防護服怎麽(me) 穿脫”的效果。
崇禮院區醫護人員有效安全的防護工作為(wei) 冬奧醫療保障和疫情防控築起了第一道堅實的防線。
六十三年積澱,三年備戰
申建宇所在的崇禮院區原來叫崇禮區人民醫院,3年前還是一家二級醫院,專(zhuan) 業(ye) 救治能力特別是針對冬奧比賽傷(shang) 者的運動醫學救治能力無法滿足需求。北京冬奧會(hui) 申辦成功後,崇禮區人民醫院的升級改造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說起我國運動醫學的發展,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是無法被繞過的。1959年,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成立於(yu) 北醫三院,是我國第一個(ge) 集醫療、教學、科研與(yu) 為(wei) 運動員服務為(wei) 一體(ti) 的運動醫學研究所,1999年成為(wei) 中國奧委會(hui) 和國家體(ti) 育總局唯一指定的運動員傷(shang) 病防治中心,63年來,它可以說是中國運動醫學學科發展的“搖籃”和“黃埔軍(jun) 校”。
北京冬奧會(hui) 申辦成功後,北醫三院先後建立延慶分院、崇禮院區,並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定點醫院,醫療救治任務覆蓋北京、張家口、延慶賽區。
2018年12月7日,崇禮院區正式掛牌成立,時任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的敖英芳擔任院長。2019年年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跟隨敖英芳一起去崇禮采訪,當時北京到崇禮的高鐵還沒有開通,開車單程需要近4個(ge) 小時,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接診閉環內(nei) 傷(shang) 員的創傷(shang) 中心樓剛開始挖地基。
3年前,63歲的敖英芳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自己當初接到這個(ge) 任務時,也有一些迷茫,但是後來他想明白了,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作為(wei) 全國運動醫學的學科帶頭單位,要積極響應黨(dang) 中央的號召,為(wei) 了醫院和學科的發展,不負重托、完成使命。
如今,創傷(shang) 中心樓如期竣工,北京到崇禮的高鐵也已開通,兩(liang) 地路程縮短到1個(ge) 小時。在創傷(shang) 中心樓裏還新建了複合手術室,直升機轉運過來的危重傷(shang) 患可以通過電梯直達該手術室,手術室裏就可以進行CT檢查。除了這些硬件設施的改善,更為(wei) 重要的是,崇禮院區整體(ti) 醫療救治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醫護人員救治水平的提高。
申建宇在北醫三院總院進修培訓期間,係統學習(xi) 了肺栓塞、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多種急症常見病搶救診治及流程,業(ye) 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這3年間,共有45名原崇禮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像申建宇一樣在北醫三院總院進行了係統學習(xi) 。
與(yu) 此同時,北醫三院總院派駐崇禮院區的常駐人員有38人,2019年以來,陸續開設運動醫學、骨外科、心內(nei) 科特需門診,並開展了200多台手術。專(zhuan) 家們(men) 的出診、手術過程,也是對當地醫護人員的再教學過程。
經過3年備戰和多場測試賽演練,崇禮院區已經建立起了院前、院內(nei) 預警聯動係統和智能信息化平台,構建了賽場—醫療站—救護車、直升機—定點醫院一體(ti) 化、閉環式、全流程協調統一的冬奧醫療救治體(ti) 係。
養(yang) 兵千日,用兵一時。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派駐到閉環內(nei) 的醫療保障團隊涵蓋運動醫學科、心內(nei) 科、急診科、胸外科、眼科、放射科、消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等核心科室。崇禮院區派駐100餘(yu) 人,北醫三院總院派駐24名專(zhuan) 家,此外還有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12名專(zhuan) 家、河北省血液中心等4家單位的4名血庫專(zhuan) 家、第三方醫療設備保障團隊40餘(yu) 人。
從(cong) 普通的二級醫院變成一個(ge) 可以保障國際性賽事的國家級醫院,敖英芳是見證者,也是推動者。3年後,記者再次見到敖英芳時,他的白頭發明顯多了很多,但是走路的速度依舊快到年輕人都追不上。
1000多個(ge) 日夜,敖英芳感慨說,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有不理解、不支持,“我們(men) 從(cong) 接到國家任務那一刻開始,就是過了河的卒子,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好在我們(men) 挺過來了。”
在當地留下一支永遠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備戰冬奧會(hui) 的後期,敖英芳一周有三四天都在崇禮,此外,還有北京的工作要處理,行程一直排滿。在問及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結束後,能否有個(ge) 短暫的休整,敖英芳說,冬殘奧會(hui) 結束後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工作要抓緊推進。
2019年10月,崇禮院區成為(wei) 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單位。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wei) 曾指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減少患者異地就醫、跨區域流動的關(guan) 鍵措施。敖英芳告訴記者,崇禮院區在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規劃中,一期工程是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提供醫療保障的創傷(shang) 中心樓,已經如期竣工;由於(yu) 備戰冬奧,二期工程暫時停建了,冬奧結束後,“正值春天,是複工複產(chan) 的大好時機,我們(men) 要搶抓這個(ge) 時機,爭(zheng) 取今年年底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二期工程封頂竣工,2023年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將利用北醫三院的品牌、技術、人才優(you) 勢,按照“大專(zhuan) 科、小綜合”的功能定位,以運動醫學為(wei) 特色,全麵提升崇禮院區醫療、教學、科研等能力和水平。敖英芳說,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是在打通健康中國建設的最後一公裏,把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水平提高了,有能力幫老百姓看好病,讓老百姓不至於(yu) 有病必須往北京跑。
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不能把大城市的醫生都調過去,得通過各種形式,把地方的人才培養(yang) 起來。我覺得在當地留下一支永遠帶不走的醫療隊,比什麽(me) 都強。”敖英芳說。
1992年出生的侯越洋,是崇禮院區籌建期間招聘進來的年輕醫生。2019年11月入職後,次年5月,他就進入北醫三院總院的運動醫學科進行為(wei) 期一年的進修培訓。侯越洋記得,當時經常天不亮就出發上班,天黑了才下班,有時候在手術室裏一站就是一天,小腿腫脹到褲腿都套不進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一年,侯越洋的臨(lin) 床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從(cong) 北醫三院總院進修培訓回來後,侯越洋繼續在崇禮院區的運動醫學科工作。作為(wei) 本地人,侯越洋告訴記者,不管是身邊的家人、朋友,還是在工作中遇到的患者,都會(hui) 和他說,崇禮院區讓他們(men) 看病方便了很多,以前去北京找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的專(zhuan) 家看病,不僅(jin) 號不好掛,手術可能也得排好幾個(ge) 月,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掛上專(zhuan) 家號,手術基本等兩(liang) 三天就可以排上。
崇禮院區還吸引了眾(zhong) 多外省市的患者,由於(yu) 疫情影響,2021年1-10月,雖然就診人次較2020年同期減少很多,但是外省市患者占比仍達46.9%,患者來自山西、吉林、黑龍江、內(nei) 蒙古等25個(ge) 省區。
1月12日,“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發布,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hui) 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居民冰雪運動參與(yu) 人數為(wei) 3.46億(yi) 人。冰雪運動開始成為(wei) 老百姓休閑運動的新選擇。
北京冬奧會(hui) 結束後,崇禮的雪場將迎來更多冰雪運動愛好者。依托崇禮院區建立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不僅(jin) 可以第一時間接診好冰雪運動中受傷(shang) 的患者,還能滿足當地居民的日常看病需求。
敖英芳心裏關(guan) 於(yu) 崇禮院區的未來有著更大的藍圖,他希望通過學科的發展、人才的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的融合,以崇禮院區帶動地方社會(hui) 經濟發展,甚至可以把崇禮打造成“東(dong) 方達沃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冰雪風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