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春意生發冰雪中
立春:
春意生發冰雪中(解碼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ti) 係和社會(hui) 實踐,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為(wei) 了讓海內(nei) 外讀者更好地了解二十四節氣,本報即日起推出“解碼二十四節氣”欄目,介紹節氣相關(guan) 知識及曆史文化內(nei) 涵,闡釋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編者
2月4日,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恰逢立春節氣。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驚豔了世人,盡顯中華文化的瑰麗(li) 與(yu) 浪漫。在這場冰雪盛會(hui) 中,昂揚奮進的奧運精神與(yu) 溫厚悠遠的中國氣韻交融互映,讓人們(men) 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發。
中國古人順天應時,依據天象、氣候、物候的變化,將一年農(nong) 耕的日子“網格化”,網格裏的二十四節氣,凝聚著中華民族經天緯地的偉(wei) 大智慧。
立春為(wei) 二十四節氣之首,宣告著一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開始。在農(nong) 耕時代,立春是莊重的節日,國家要舉(ju) 辦祈求農(nong) 事順利的儀(yi) 典。《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qin) 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dong) 郊祭祀春神。回朝後,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打春牛,是與(yu) 農(nong) 耕相關(guan) 的重要節俗。各地守土官率僚屬,盛陳鹵簿儀(yi) 仗,抬芒神(春神句芒)、春牛(土製的牛),雜以秧歌、龍燈、高蹺、旱船等,迎春於(yu) 東(dong) 郊高地。帶隊長者鞭打春牛,春官誦曰:“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喧;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feng) 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節康寧;九打九九歸一,十打天下太平。”鞭畢,抬春牛沿地壟緩緩前移,行120步(象征一年十二月),將春牛放置壟頂,守土官執鎬向正南“農(nong) 祥星”方向奮臂刨土,以示農(nong) 事開始。春牛打碎之後,人們(men) 爭(zheng) 搶牛頭,謂之搶春;又搶春牛腹中糖果,以為(wei) 一歲的甜蜜。將春牛之土灑於(yu) 牛圈內(nei) ,以期牛畜繁衍興(xing) 旺。
“東(dong) 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立春之際,人們(men) 開展多姿多彩的迎春活動,如送春帖、貼春條、戴彩勝等。文人書(shu) 寫(xie) 文字工麗(li) 的春帖子,相互贈送。北宋歐陽修寫(xie) 有春帖子詞二十首,其一曰:“氣候三陽始,勾萌萬(wan) 物新。雷聲初發號,天下已知春。”民間則在炕頭貼春條:“春天春日春水流,春草地上放春牛,春花開在春園內(nei) ,春鳥喜落春樹頭。”女子用彩色絹或紙剪成小幡、燕、蝶、花朵等形狀,戴於(yu) 頭上,以示迎春,統稱“彩勝”。
咬春亦是曆史悠久的民間習(xi) 俗,在立春這天咬食春盤、春餅、蘿卜等,有養(yang) 生之效。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雲(yun) :“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據傳(chuan) ,春盤源自漢魏的“五辛盤”,即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作為(wei) 涼菜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說:“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食之有調節氣血、發散邪氣的作用。春餅是用麵粉烙製的薄餅,常裹卷蘿卜細絲(si) 和其他辛味蔬菜共食。清代《燕京歲時記》雲(yun) :“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mai) 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春,蠢也,動而生也。”立春之後,雖然天地間寒意未消,但在冰雪之下,蟄蟲逐漸蘇醒,魚兒(er) 浮上水麵,生機悄然萌發。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春回大地時,開啟新一年的奮鬥,種下新一年的希望,將追夢的足跡,印滿欣欣向榮的中國。
(施立學為(wei) 吉林省民俗學會(hui) 理事長,宋佳佳為(wei) 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