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牧民信任的“好安達”(總書記和我握過手)——回訪內蒙古達茂旗檢察官潘誌榮
新的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堅持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著力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雪再大,我下鄉(xiang) 的計劃不會(hui) 變。”回訪潘誌榮,是從(cong) 跟隨他下鄉(xiang) 走訪開始的。汽車行駛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達茂草原公路,雪花飄飄、白雪皚皚。生在草原、長在草原的潘誌榮,看著窗外景致,打開了話匣。
2016年,潘誌榮作為(wei) 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代表,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接見。回憶起5年多前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握手的情景,潘誌榮憨厚的笑臉透著滿滿的自豪:“總書(shu) 記的手溫暖有力。總書(shu) 記麵帶微笑,讓我們(men) 倍感親(qin) 切。”
“被總書(shu) 記深厚真摯的人民情懷深深感動”
潘誌榮是內(nei) 蒙古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檢察院檢委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第三檢察部主任。他每年2/3的時間都在農(nong) 牧區,寫(xie) 了近10萬(wan) 字的民情日記;發放6000多張“檢民聯係卡”,24小時不關(guan) 手機。從(cong) 檢35年來,他始終堅守共產(chan) 黨(dang) 人初心使命,紮根基層,無私奉獻,被草原群眾(zhong) 稱為(wei) “好安達”(好兄弟)。
2016年,作為(wei) 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代表,潘誌榮受邀到北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活動。6月29日晚,觀看音樂(le) 會(hui) 《信念永恒》。潘誌榮記憶猶新:“當晚7時55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音樂(le) 會(hui) 現場,和我們(men) 一一親(qin) 切握手。”當天晚上,興(xing) 奮不已的潘誌榮怎麽(me) 也睡不著。
2016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95年來,一代又一代優(you) 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生動展示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為(wei) 民情懷、高尚情操。這次受到表彰的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優(you) 秀黨(dang) 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就是各行各業(ye) 的傑出代表。我代表黨(dang) 中央,向這次受到表彰的同誌們(men) ,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1年7月1日,潘誌榮受邀參加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的重要講話。“2017年當選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參加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表彰活動、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hui) ,202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我都是在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潘誌榮感到很自豪。
“多次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這是多麽(me) 大的光榮啊!”潘誌榮說,“每次都會(hui) 被總書(shu) 記深厚真摯的人民情懷深深感動。”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重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潘誌榮把目光投向了前方的遼闊草原,神情莊重、話語真切:“我沒有做出什麽(me) 驚天動地的大事,黨(dang) 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麽(me) 多榮譽。隻有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堅定為(wei) 民服務信念,才對得起這份榮譽,才不會(hui) 辜負黨(dang) 和人民。”
“各民族是一家人,咱們(men) 要相親(qin) 相愛”
幸福的回憶,仿佛拉快了時間的腳步。兩(liang) 小時過去了,潘誌榮走訪的目的地——滿都拉口岸邊的一處煤運中轉站到了。
這座煤運中轉站,以前露天堆放裝卸粉質煤,一刮風,煤塵飛揚。
“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怎樣運用法律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維護牧民合法權益?潘誌榮行動起來。
針對煤運中轉站的汙染問題,潘誌榮啟動檢察公益訴訟。固定證據、訴前建議、跟蹤督查,到這個(ge) 中轉站的兩(liang) 小時車程,潘誌榮跑了多少趟,自己也記不清了,可喜的是最終推動建成了3個(ge) 環保倉(cang) 儲(chu) 大棚。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為(wei) 人民謀幸福。”潘誌榮仔細察看環保升級改造後的煤運中轉站,車來車往、運煤不見煤,道路整潔、空氣清新。他說,近年來辦理了一批涉及林草資源保護的案件,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hui) 效果。
察看完煤運中轉站,回程路上,潘誌榮掏出手機,發起了一個(ge) 視頻聊天,視頻另一頭是達爾罕蘇木金旗嘎查牧民阿拉騰其其格,他們(men) 歡快地交流起來。掛了電話,潘誌榮很開心:“能視頻聊天,說明手機信號真的不錯。牧民再也不用舉(ju) 著手機找信號了!”
原來,在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中,達茂旗很多單位開展了“學習(xi) 潘誌榮先進事跡”主題黨(dang) 日活動。潘誌榮也借此機會(hui) ,向不少單位反映平時收集到的群眾(zhong) 訴求,共同推進“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實踐活動。手機信號不好、牛羊草料不足、過冬取暖燃煤不夠等問題,一一得到解決(jue) 。
達茂旗檢察院政治部主任陶格蘇介紹:“對草原各族人民來說,潘誌榮就是黨(dang) 的使者。”對此,潘誌榮從(cong) 不含糊:“把黨(dang) 的關(guan) 懷和溫暖送到草原各族群眾(zhong) 身邊,是我的光榮,更是我的責任。”
中央召開重要會(hui) 議,潘誌榮都會(hui) 第一時間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會(hui) 議精神,並轉化為(wei) 群眾(zhong) 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的內(nei) 容,走到哪兒(er) 宣講到哪兒(er) 。
為(wei) 宣傳(chuan) 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潘誌榮深入農(nong) 村、牧區、廠礦、車間,進行了50多場宣講。牧民多來福記得很清楚:“老潘說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很關(guan) 心我們(men) 草原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要讓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2021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潘誌榮就深入多個(ge) 嘎查(村),對牧民們(men) 說:“各民族是一家人,咱們(men) 要相親(qin) 相愛。”
“腳上的泥土越多,離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心就越近”
跟隨潘誌榮在草原上跑了兩(liang) 天,不斷聽到農(nong) 牧民向潘誌榮打招呼:“回家裏坐坐!”記者從(cong) 歡快爽朗的笑聲中,感受到農(nong) 牧民早已把潘誌榮當作親(qin) 人。潘誌榮說:“腳上的泥土越多,離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心就越近。”
樸實的潘誌榮憑著堅定的信念,走遍了達茂旗的77個(ge) 嘎查(村),巡訪過267個(ge) 自然村、1100多個(ge) 牧場點和6400多戶農(nong) 牧民家庭,化解群眾(zhong) 矛盾糾紛百餘(yu) 起。
在達茂草原上,流傳(chuan) 著“檢察官傾(qing) 力化解民憂,10餘(yu) 年鄰裏糾紛終得解”的佳話,說的是潘誌榮化解矛盾糾紛的事,讚揚的是黨(dang) 中央對民族團結和基層治理的重視。
潘誌榮在走訪時,牧民高蘭(lan) 英向他反映,自己的草場被鄰居占了2000多畝(mu) 。
潘誌榮主動承擔起協調工作,聯係相關(guan) 部門實地丈量、劃界,講法律、講道理、講人情。經過多番調解,鄰居同意在自己的草場上劃出1500畝(mu) 還給高蘭(lan) 英,但始終不願意把高蘭(lan) 英家門前的500畝(mu) 草場還給她,隻願意從(cong) 其他地方補。如果這樣,高蘭(lan) 英家的羊到新劃分的草場上吃草,必須經過鄰居的草場。
為(wei)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防止新的矛盾產(chan) 生,潘誌榮主動和高蘭(lan) 英鄰居交朋友,通過耐心協調,最終使兩(liang) 家達成500畝(mu) 草場共用的協議。
“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生產(chan) 生活中的難題,是檢察官的責任,更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責任。”潘誌榮說,“隻要農(nong) 牧民有需要找到我,我不能也不會(hui) 說個(ge) ‘不’字。”
“我常年在牧區跑,見證了達茂草原發生的巨大變化。”潘誌榮說他以前下鄉(xiang) 要坐班車、搭摩托、騎馬,到一個(ge) 牧點往往需要兩(liang) 三天時間;現在公路村村通,路況又好,旗內(nei) 再遠的牧點,開車一天也能打個(ge) 來回。
讓潘誌榮最感動的,是他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衷心愛戴、對黨(dang) 中央的真心擁護。在白音敖包蘇木達布希接圖嘎查,牧民畢力格一家三口每年純收入近百萬(wan) 元,蓋了新房、買(mai) 了小汽車。畢力格逢人便讚:“我們(men) 牧民的生活好了!感謝總書(shu) 記,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
今年59歲的潘誌榮,依然馬不停蹄地在草原上奔走。他說,要抓緊時間再多培養(yang) 一些雙語檢察官。即便自己退休了,黨(dang) 員身份不會(hui) 變,他依然會(hui) 像一棵小草,深深紮根在草原,永遠做農(nong) 牧民信任的“好安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切關(guan) 懷,一直溫暖著我;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我將永遠銘刻心間。”采訪結束時,潘誌榮說出了自己最大的心願:“如果有機會(hui) ,我最想把達茂草原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草原各族人民對總書(shu) 記的愛戴、對黨(dang) 中央的擁護,當麵向總書(shu) 記匯報。”(本報記者 黃慶暢 丁誌軍(j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