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燕窩灣村:農產品快遞進城 年輕人返鄉“築巢”
【新春走基層】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程曉 劉世民
“羅田板栗看穀哥怎麽(me) 吃!”春節期間,在湖北省黃岡(gang) 市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燕兒(er) 穀電商助農(nong) 直播基地,湖北省人大代表、燕窩灣村第一書(shu) 記徐誌新正在直播推介羅田板栗。大家親(qin) 切地喊他“穀哥”。
燕窩灣村曾經是羅田縣出了名的貧困村。2010年,村級負債(zhai) 近百萬(wan) 元,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田地荒蕪,青壯年幾乎都外出打工,沒人想當村幹部,鎮上幹部也不願來,燕窩灣成了“厭人灣”(方言)。
2011年,在黃岡(gang) 市委“一派兩(liang) 聘”的政策激勵下,曾是律師的徐誌新放棄大都市的生活,懷揣著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夢想,選擇回到家鄉(xiang) 擔任第一書(shu) 記,創立燕兒(er) 穀生態觀光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
“羅田最好的資源就是綠水青山。”燕兒(er) 穀依山而建,6個(ge) 村未拆除一處農(nong) 房,沒有一戶搬遷。通村道路旁種上了成排的行道樹,花園建在農(nong) 戶家門口,形成村在景中、景在村裏的畫麵。
在發展中,燕兒(er) 穀逐步建成了茶梅園、梅嶺、果蔬采摘地等遊客體(ti) 驗區。環境越來越美,名氣越來越大,招徠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據鎮上幹部介紹,燕兒(er) 穀帶動片區6個(ge) 村新增市場主體(ti) 140餘(yu) 家,提供就業(ye) 崗位3000多個(ge) ,村裏人均純收入漲了10倍。燕窩灣村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響,遊客少了,農(nong) 產(chan) 品更難出山。於(yu) 是,徐誌新開啟了助農(nong) 直播,實現聯農(nong) 帶農(nong) 富農(nong) 的做法。同年6月,順豐(feng) 速運羅田縣燕兒(er) 穀“快遞進村”合作點正式運營,這是湖北順豐(feng) 開展“快遞進村”項目的首個(ge) 示範網點,將大別山裏優(you) 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送出了村、送到城裏人的餐桌上。
“燕兒(er) 穀的每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都有故事,板栗是當地農(nong) 民兒(er) 時的‘奢侈品’和經濟來源,紅安苕蘊含著革命精神,蘄艾承載著李時珍文化……”穀哥富有地域特色的講解,吸引了眾(zhong) 多網友。“要讓農(nong) 民學會(hui) 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感覺走。”在他的推介下,羅田的板栗、天麻、茯苓等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成為(wei) 直播間的熱銷產(chan) 品。
“隻要有直播,我就有事做了。給農(nong) 產(chan) 品打包,一年有四五萬(wan) 元的收入。比在外麵打工強多了!”53歲的羅巧雲(yun) 為(wei) 了生活,曾去過福建、跑過新疆,現在是燕兒(er) 穀電商公司的打包員。工作之餘(yu) ,她還加入村裏的文藝宣傳(chuan) 隊,表演采蓮船的節目。
“20多年前,離開家鄉(xiang) 是為(wei) 改變自己,讓自己先富起來。10多年前,回到家鄉(xiang) 是為(wei) 改變小山村,讓大家富起來。”徐誌新用“改變”來詮釋自己的初心。
過去“窮髒亂(luan) 差”的“厭人灣”變成了城裏人向往的“羨人灣”。在這裏,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融,鄉(xiang) 親(qin) 鄰裏和睦相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春天歸來的燕子,“築巢”開始新生活,日子越過越紅火,精神麵貌煥然一新。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1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