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漢服的服章之美

發布時間:2022-02-11 14: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唐建軍(jun) 楊娜 (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漢服,又名華服。狹義(yi) 上,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服飾;廣義(yi) 上,是以衣物為(wei) 物質載體(ti) ,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內(nei) 核的綜合文化符號體(ti) 係。

  漢服曆史悠久,《周易》裏就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說法。曆經數千年變更,漢服是民族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寶藏,與(yu) 中華傳(chuan) 統飲食、建築和漢字漢語等共同構築成恢宏的中華文化大廈。

  《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有言:“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人靠衣裝”,身著一襲得體(ti) 的漢服,就像把厚重的傳(chuan) 統文化穿在身上。著漢服的人,坐著,是一組文化修為(wei) 的展櫃;走著,是一陣人格魅力的和風。

  漢服是一道春天的美景。三春時節,草長鶯飛,衣袂飄飄的漢服,無疑是春景裏流動的國畫。且看樂(le) 府詩《陌上桑》中的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wei) 下裙,紫綺為(wei) 上襦。”羅敷的美招來太守的追求:“使君從(cong) 南來,五馬立踟躕。”她通過巧誇夫婿輿服之美婉拒太守:“白馬從(cong) 驪駒,青絲(si) 係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wan) 餘(yu) 。”

  與(yu) 漢服相關(gua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括南京雲(yun) 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蠶桑習(xi) 俗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服飾類項目達12項,列入國家級的則達225項,皆為(wei) 非遺門類的美學範式。這些範式特色鮮明,內(nei) 容厚重,寓意美好,可謂百色爭(zheng) 豔、百技奪巧、百款競秀。如蘇軾在《浣溪沙·方響》中描述,“花滿銀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涼州,順風環佩過秦樓”,給人以無比美妙的觸覺享受、視聽享受和精神享受。

  事實上,漢服蘊含著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以右為(wei) 尊等核心概念構築的中華話語係統,具有濃鬱的中國特色;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具有文雅而恢宏、正直而寬厚、仁愛而灑脫的內(nei) 在品格,顯示了鮮明的中國風格;漢服輕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靈動,體(ti) 現了中國人追求隨心所欲不逾矩、蘊藉含蓄守太和的審美理想,具有獨特的中國氣派。正因為(wei) 這樣,漢服與(yu) “衣冠上國”“禮義(yi) 之邦”“錦繡中華”等加諸中國的諸多美譽不無關(guan) 係。

  漢服不是靜態的出土文物,而是活態的社會(hui) 習(xi) 俗。《禮記·曲禮上》記載:“為(wei) 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在喜氣洋洋的結婚儀(yi) 式、青春飛揚的畢業(ye) 典禮、朝氣喧天的網紅打卡地,漢服愛好者姹紫嫣紅的背後彰顯著禮義(yi) 規矩。

  作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進入本世紀,隨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走紅,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海外留學生為(wei) 代表的網民群體(ti) 發起“什麽(me) 樣的服飾能夠代表以漢民族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的話題討論。他們(men) 開展漢服體(ti) 係和文化研究,籌建眾(zhong) 多漢服社團,組織漢服文化宣傳(chuan) ,以“同袍”互稱,以“華夏複興(xing) ,衣冠先行”為(wei) 理念,在線上線下掀起了一場“漢服熱”。

  近些年,漢服禮儀(yi) 、漢服節日等活動如雨後春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漢服社團數量超過2000家。截至2020年10月,微博“漢服”話題閱讀量41億(yi) ,抖音上排位第一的漢服話題累計播放422.9億(yi) 次,包括海外在內(nei) 的潛在漢服用戶達4.15億(yi) 人。

  《周易·賁·彖傳(chuan) 》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漢服正是中國古人取法自然的宇宙觀浸淫日常生活的產(chan) 物。《後漢書(shu) ·誌·輿服下》:“後世聖人易之以絲(si) 麻,觀翬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wei) 服。見鳥獸(shou) 有冠角髯胡之製,遂作冠冕纓蕤,以為(wei) 首飾。”書(shu) 法、武術、手工藝等,也是這樣與(yu) 古人天才般的智慧聯係在了一起。

  以行業(ye) 服為(wei) 例,道家“法衣”把古人有關(guan) 天的知識穿在身上,道教教理教義(yi) 、吉祥圖案的代表符號,如日月星辰、八卦、龍、鳳、仙鶴、麒麟、寶塔,盡在其中。

  在漢服自身知識係統內(nei) ,蘊含也異常豐(feng) 盈。在服裝王國中,漢服屬於(yu) “平麵剪裁”製衣體(ti) 係,分衣裳、衣褲、深衣、通裁四個(ge) 大類。衣裳類是漢服體(ti) 係中男子高等級禮服基本形製,所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其中又演化出衣裙類,常常用於(yu) 男女常服和女子盛裝。衣褲類是漢服體(ti) 係中最早的服飾,分為(wei) 三小類:內(nei) 褲(古稱“褌”),最早可見於(yu) 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已有5300多年曆史;外褲(古稱“袴”“絝”),外觀類似於(yu) 今天的褲子;套褲(古稱“脛衣”),類似於(yu) 今天蒙古族摔跤運動套褲。深衣類始於(yu) 先秦,典型特征是分裁連屬,後世演化出曲裾、袿衣、襴袍等。通裁類於(yu) 隋唐時期改自北方民族服飾,典型特征是上下一體(ti) 。

  在不同的場景中,不同的漢服彰顯不同的風采。在人生禮儀(yi) 場景,身穿畢業(ye) 禮服、結婚禮服、祭祀服等儀(yi) 式服裝,如男子的玄端禮服,女子的鳳冠霞帔等款式,精美的工藝與(yu) 華麗(li) 的外表相得益彰,盡顯莊重大氣,恭敬從(cong) 容;在公共生活場景,穿戴慶典禮服、節日禮服、涉外禮服等,如男子的深衣、圓領袍、襴衫,女子的大袖衣裙、齊胸裙、交領襖裙等款式,顯得尊榮大方,安寧自信;在日常生活場景,縱使簡單的穿搭裝束,如窄袖衣搭配褲或裙,亦顯得恬樂(le) 從(cong) 容,閑適自在。

  鍾敬文先生說,服裝在中國社會(hui) 中不僅(jin) 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時還蘊含著很多象征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一件漢服,可以讀出穿衣人的性別、年齡、性格、修養(yang) 、精神等多方麵信息。

  目前,Z世代青年是漢服愛好者主流。沐浴著傳(chuan) 統文化的陽光雨露,一襲漢服即一葉青春。攏著漢服即攏著青春。青春常駐,配上一款漢服,輕盈地轉個(ge) 圈,春天就在眼前。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1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