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新春走基層)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中新網南昌2月12日電 題: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作者 李韻涵 薑濤 馬嘉偉(wei)
以針作畫,以線潤色,穿針引線間,一“墩”難求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便躍上具有三百年曆史的“豫章繡”,老手藝也展新麵貌。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正在舉(ju) 行,吉祥物“冰墩墩”以其可愛形象出圈引關(guan) 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冰墩墩”會(hui) 碰撞出怎樣火花?11日,記者探訪位於(yu) 江西省南昌市的豫章繡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走進培訓基地內(nei) ,數十名孩童正在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豫章繡第八代傳(chuan) 承人餘(yu) 正連和周南英的教學下,低頭穿針引線。或憨態可掬,或圓滾可愛,一個(ge) 個(ge) “冰墩墩”與(yu) “雪容融”,就呈現在扇麵或者掛件上。
“這個(ge) ‘冰墩墩’繡起來不算難,我學會(hui) 之後,還要教會(hui) 我的同桌,以後也想繼續學下去。”今年11歲的藍一菲表示,十分想擁有“冰墩墩”,但目前又比較難買(mai) ,通過豫章繡的形式可以給自己一個(ge) 獨一無二的“冰墩墩”。
據餘(yu) 正連介紹,豫章繡是贛繡中重要一類,其曆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第一代傳(chuan) 承人為(wei) 紀曉嵐的恩師裘曰修之妻熊月英,發源於(yu) 有著“豫章故郡”之稱的江西南昌,發展至今已有八代傳(chuan) 承人。
“豫章繡起源於(yu) 民間,最早是縫製生活用品,用棉布棉線便可織就,具有民間原汁原味的特色,也包含了民間智慧。”餘(yu) 正連表示,豫章繡用到了平針、簪花針、飄針等特殊針法,使繡品的正反麵看起來別無二致。
記者在作品陳列處看到,豫章繡的內(nei) 容以中國水墨畫居多,且逼真傳(chuan) 神,與(yu) 原畫相比更添一份立體(ti) 感與(yu) 層次感。餘(yu) 正連稱,豫章繡擅長對水墨畫進行焦、濃、重、淡、清五個(ge) 層次的處理,同時運用絲(si) 線的深淺過渡,呈現出豫章繡的清淡雅致。
用擅長表現水墨畫的豫章繡來呈現略顯卡通的“冰墩墩”會(hui) 違和嗎?在餘(yu) 正連看來,一項技藝如果一味傳(chuan) 承而不創新,便會(hui) 逐漸走入狹隘天地。事實上,已經繡了40餘(yu) 年的餘(yu) 正連也一直在堅持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她將材料升級為(wei) 更易保存的絹與(yu) 蠶絲(si) 線,豫章繡也逐漸從(cong) 日用品向工藝品轉變。
“這次教孩子們(men) 繡製‘冰墩墩’的樣式更易激發起他們(men) 對於(yu) 傳(chuan) 統技藝的興(xing) 趣,也是為(wei) 冬奧會(hui) 加油的一種形式。”餘(yu) 正連稱,對於(yu) 一些簡單的線條繡,一兩(liang) 個(ge) 小時便可完成,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探索傳(chuan) 承的新路徑,多年來堅持免費教學,也是讓更多人了解豫章繡。
“豫章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孩子從(cong) 小接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有利於(yu) 樹立她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很好地修身養(yang) 性。”孩子家長塗豔表示,自家孩子親(qin) 手繡一個(ge) “冰墩墩”,可以更好地感受冬奧元素,同時增加自身的成就感。
在麵積不算大的培訓基地內(nei) ,有積澱了40餘(yu) 年手藝的精美作品,也有剛入門的稚嫩與(yu) 探索,一針一線間,非遺手藝煥新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