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作者:馬恩濤(山東(dong) 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
要注重加強各地區、各部門的信息共享機製、溝通協作機製,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風險防控有機協同聯動。要注重強化社會(hui) 參與(yu) 和社會(hui) 協同機製建設。社會(hui) 力量在重大風險治理中具有明顯的治理優(you) 勢,要充分發揮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建立有序的參與(yu) 機製,實現由單一的政府風險管理模式向多元參與(yu) 的風險防治模式轉變。
---------------
當前,我國發展所麵臨(lin) 的內(nei) 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yu) 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織,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與(yu) 預期轉弱交互重疊,政治經濟、社會(hui) 民生等領域麵臨(lin) 的風險與(yu) 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加。為(wei) 此,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從(cong) 穩定大局和著眼全局的高度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強化風險意識
在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過程中,我們(men) 取得了一係列豐(feng) 碩成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在開啟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中,必然會(hui) 麵臨(lin) 越來越複雜的風險考驗。過去的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一些矛盾和風險,現在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風險逐漸凸顯。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下,我國發展所麵臨(lin) 的內(nei) 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cong) 外部環境來看,人類麵臨(lin) 許多共同挑戰,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摩擦矛盾此起彼伏,各種負麵衝(chong) 擊在世界各地持續蔓延;從(cong) 內(nei) 部環境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著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疊加。因此,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抓住主要矛盾,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麵落實“六保”任務,強化風險源頭管控,堅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風險挑戰,緊密聯係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麵臨(lin) 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在“穩”的總基調下“精準拆彈”,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風險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強化風險意識,關(guan) 鍵就是要估計風險,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底線思維是指從(cong) 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出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事物朝著預期目標發展的一種思維方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底線思維,不是孤立靜止的“嚴(yan) 防死守”,而是要有戰略主動性。立足於(yu) 全局和長遠,通過科學研判,在各領域各方麵主動劃定了多條紅線。隻有堅守紅線,才能在實踐中做到心中有數、胸中有譜、手裏有招,最大程度釋放底線思維的方法論力量,確保一係列“托底”工作順利完成。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提高風險化解能力
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就要提高風險化解能力,不斷完善自身風險治理體(ti) 係。提升風險治理能力,實質上就是提升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men) 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製和風險評估機製,加強安全風險排查、監測,早識別、早預警,真正把問題解決(jue) 在萌芽階段;需要我們(men) 充分發揮製度政策威力,研究製定化解風險的政策,強化製度執行和監督,健全重大風險防範化解機製。
首先,加強風險的防控機製建設,著力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製。要從(cong) 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jue) 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就必須加強調查研究,準確研判風險,深入實際了解所存在的問題、搞清楚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隻有正確進行風險識別,才能作出科學的風險判斷。風險識別必須基於(yu) 風險事實,對風險性質、發生概率和嚴(yan) 重程度作出準確的判斷。尤其是在風險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我們(men) 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全麵地客觀地分析風險的性質和類別,提高處置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警惕風險外溢,堅決(jue) 不讓局部風險發展成係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演化為(wei) 全國性風險。
其次,提升風險的預防能力,建立健全決(jue) 策風險評估機製。注重加強重點領域重大風險的防範和化解,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及其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數、對症下藥、分類施策,切實加強風險的應對和化解能力。對於(yu) 重大風險防範的理想境界是事前防範與(yu) 控製,通過強化事前評估與(yu) 管理,防患於(yu) 未然,力爭(zheng) 風險發現在早、防範在先。從(cong) 製度層麵建立完善重大風險的評估和管理體(ti) 係,要落實把風險評估作為(wei) 重大行政決(jue) 策的法定程序之一,從(cong) 風險評估結果中找到排除、防控和化解重大風險的方法和舉(ju) 措。
最後,提高風險化解能力,需要強化陣地意識,壓實各方責任。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行業(ye) 主管部門都要做到主動擔責、敢於(yu) 擔當,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切實做好應對任何風險挑戰的思想準備和各項工作,積極作為(wei) ,主動防範、發現、消除風險,把自己職責範圍內(nei) 的風險防控好。在處置風險過程中根據實體(ti) 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以及市場的承受能力,適度把握力度和節奏,防範經濟各部門異常波動和共振,進而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夯實經濟穩定的基礎,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guan) 係,鞏固經濟恢複向好勢頭,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化解係統性風險。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注重統籌協調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做到多部門全方麵的廣泛配合,著力建立健全風險防控協同機製,形成共同防範化解風險的強大合力。風險的發生和演變往往會(hui) 打破常態管理中明確的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界限,出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跨主體(ti) 現象。傳(chuan) 統治理機製忽略了部門之間的風險聯動性,風險管理方式呈現分散化、碎片化特點。因此,現代風險管理方式要轉變治理理念,風險的防控與(yu) 治理需要更有效的協同機製予以支撐,促進各方麵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共同行動,形成風險防控合力。
發揮協調聯動運行機製優(you) 勢的關(guan) 鍵,在於(yu) 處理好各部門協同合作的縱向關(guan) 係和橫向關(guan) 係。縱向關(guan) 係,即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強化不同層級主體(ti) 的上下協調聯動。橫向關(guan) 係,即要求各行業(ye) 主管部門能夠按照職能分工,發揮各自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共同承擔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職責。要注重加強各地區、各部門的信息共享機製、溝通協作機製,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風險防控有機協同聯動。要注重強化社會(hui) 參與(yu) 和社會(hui) 協同機製建設。社會(hui) 力量在重大風險治理中具有明顯的治理優(you) 勢,要充分發揮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建立有序的參與(yu) 機製,實現由單一的政府風險管理模式向多元參與(yu) 的風險防治模式轉變。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進行分類施策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的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加,它們(men) 既有來自國際的也有來自國內(nei) 的,既有來自自然界的也有來自經濟社會(hui) 領域的。
不同來源和領域的重大風險又具有不同特征,有些風險是結構性的如房地產(chan) 市場風險,有些風險是係統性的如金融風險,有些風險是突發性的如新冠肺炎疫情,還有些風險是長期性的如能源安全風險。可以說,重大風險的防範和化解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對不同類型風險進行分類指導和分類處置,做好“精準拆彈”和風險處置預案,把特定風險控製在特定範圍之內(nei) ,斬斷“傳(chuan) 播鏈”,防止不同類別風險之間的相互轉化和傳(chuan) 導。
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壓實企業(ye) 自救主體(ti) 責任
企業(ye) 作為(wei) 法人有自身義(yi) 務,是要自負盈虧(kui) 的,不能因為(wei) 企業(ye) 的“大而不倒”形成道德風險的倒逼,將企業(ye) 問題無原則、無限製地交由政府承擔,進而導致企業(ye) 部門風險轉嫁到政府部門。
壓實企業(ye) 主體(ti) 責任是在傳(chuan) 遞中國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治理信號。特別是對於(yu) 金融和房地產(chan) 企業(ye) ,其往往在發展過程中忽略對風險的管控,通過大量舉(ju) 債(zhai) 進行盲目擴張。這種風險不僅(jin) 會(hui) 影響企業(ye) 本身,還會(hui) 形成風險溢出效應,通過債(zhai) 務鏈條向其他機構和領域傳(chuan) 遞擴散風險,危害比較嚴(yan) 重。因此,針對產(chan) 生問題較多的企業(ye) ,要作多渠道、多維度的處置安排,避免盲目擴張,優(you) 化債(zhai) 務資金鏈條,防範微觀風險向宏觀領域擴散。企業(ye) 要增強責任擔當,在實現自身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hui) 責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