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矩陣打造安徽印象
作者:黃雯、楊娜(均係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任職於(yu)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chuan) 播係)
在安徽璀璨的曆史進程中,獨有的文化沉澱和實踐基礎形成了安徽地域文化特色。近年來,在安徽這片土地上,眾(zhong) 多紀錄片用視聽的形式為(wei) 安徽地域文化的傳(chuan) 播插上了翅膀。《八月桂花遍地開》《百年壯歌》《大黃山》《中國文房四寶》等紀錄片充分展現了安徽地域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凝練出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以強大的感召力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及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可以說,安徽出品的眾(zhong) 多紀錄片,共同鑄就了安徽印象。
以安徽金寨縣59位開國將軍(jun) 為(wei) 主要人物的大型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的主體(ti) 內(nei) 容就是在客觀史實基礎上進行構建的。片中融入了大量真實影像、圖片資料。以金寨縣這片紅色革命土地為(wei) 根基,全景式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真實再現了從(cong) 安徽出發的開國大將們(men) 走向革命道路的曆程。為(wei) 了不斷夯實影片內(nei) 容的可信度,片中引入了尋訪者的視角,為(wei) 翔實的曆史資料進行佐證。該片借助真實的影像資料,實地探訪,客觀考證,綜合運用多種拍攝手法,凸顯出優(you) 秀文化的重要內(nei) 核。
如何將曆史史實與(yu) 當下時代現實相結合,紀錄片製作者用時空並置的敘事手法給出了答案。大型專(zhuan) 題片《百年壯歌》在整體(ti) 敘事走向上以時間順序為(wei) 主線,將整體(ti) 內(nei) 容分為(wei) 烽火江淮、奠基立業(ye) 、改革春風、時代新篇、走向未來五個(ge) 篇章,係統梳理、全麵總結了百年來安徽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時期,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該片以時間卷軸為(wei) 主線,展現百年奮鬥進程,並從(cong) 空間維度出發,用發生在江淮大地上的曆史事件豐(feng) 富每一個(ge) 關(guan) 鍵時間點的情節。
紀錄片在保證史料翔實、完整的基礎上,視聽符號的功能運用顯得格外重要。獨特的配樂(le) 、為(wei) 曆史作證的現場采訪聲,都會(hui) 對所表達內(nei) 涵和意義(yi) 進行提升,尤其是富有感染力的解說詞。在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中,對於(yu) 建黨(dang) 進程示意圖式的呈現沒有拘泥於(yu) 靜態的形式,而是創新地采取了可視化的策略,在地圖上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現黨(dang) 組織的成立,並配以具體(ti) 鄉(xiang) 村、年份、地理位置這些有助於(yu) 理解記憶的圖標。每個(ge) 黨(dang) 組織都用一把正在燃燒的火炬代表,蘊含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立意。在講述到小說《少年漂泊者》時,則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了烏(wu) 雲(yun) 密布、波濤洶湧、雷電交加下,主人公不畏艱難、心懷革命信念,堅定不移走革命道路的畫麵。這些生動、立體(ti) 、帶有空間感的視覺符號,極大豐(feng) 富了紀錄片的表征意義(yi) 。
以真實性為(wei) 本質特征的紀錄片,一直是講述曆史故事、傳(chuan) 播優(you) 秀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八月桂花遍地開》《百年壯歌》《大黃山》這些紀錄片從(cong) 安徽乃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和力量,以客觀、翔實的史實資料為(wei) 基礎,綜合運用了時空並置、由小見大、宏觀與(yu) 微觀相結合等多種敘事方式,充分調動了解說、配樂(le) 、動畫等視聽符號,喚起了安徽大地上人民群眾(zhong) 百年奮鬥征程的共同記憶,展現了紀錄片作為(wei) 文化傳(chuan) 播載體(ti) 的重要功能和責任擔當,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凝聚人心、推動發展,讓文化自信深植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6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