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術應守住公共審美底線
【熱點觀察】
建築並非鋼筋水泥堆砌起來的簡單居所,它像音樂(le) 一樣具有審美功能
建築藝術應守住公共審美底線
作者:艾亞(ya) 瑋(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劉愛文(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建築作為(wei) 一種凝固的藝術,是美是醜(chou) 並無統一標準。近年來,一些山寨抄襲、崇權炫富、貪大媚洋、獵奇求怪的建築頻頻出現,引發的批評越來越多,成為(wei) 老百姓眼中的“醜(chou) 陋建築”。人們(men) 對“醜(chou) 陋建築”的吐槽表明“醜(chou) 陋建築”對公共審美構成了冒犯。
黑格爾曾說:“音樂(le) 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le) 。”歌德也說:“建築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樂(le) 的效果。”建築尤其公共建築一旦建成,往往會(hui) 長久地存在於(yu) 城市空間中,既承載著人們(men) 對自身生存空間的審美思考,也會(hui) 構建出新的審美環境,影響著社會(hui) 的公共審美。
“醜(chou) 陋建築”緣何花樣百出
好看的建築各有亮點,醜(chou) 陋的建築各有槽點。縱觀各種“醜(chou) 陋建築”,大概可以分為(wei) 以下幾類:一是“山寨建築”,割裂建築文脈,對著名建築異地仿造,比如山寨版故宮、山寨版凱旋門等;二是“巨像建築”,直接對一些故事中的人物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形象放大造型,如“巨型酒瓶”“巨型甲魚”“巨型地球”“巨型螃蟹”;三是“炫技建築”,在設計和修建時,過度追求幾何構型的運用,致使建築造型誇張;四是“混搭建築”,將古今中外不同的建築風格生拉硬拽混在一起,過於(yu) “求大求全求新”。
“醜(chou) 陋建築”屢屢出現,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少數地方領導為(wei) 了凸顯“政績”,幹擾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搞出一些外形酷似知名景觀的山寨建築。也有一些人為(wei) 了擺闊炫富,砸錢造出外形酷似銅錢、金元寶的建築,反映了他們(men) 拜金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
此外,隨著現代工業(ye) 文明的成果被大規模地應用於(yu) 建築行業(ye) ,某些建築設計人員過分沉溺於(yu) 技術設計,認為(wei) 技術就是一切,極度推崇幾何形式在建築設計中的運用。這類建築的最大問題是設計跑偏或設計過度,讓建築顯得極為(wei) 突兀,破壞了周圍環境的整體(ti) 美感,比如某地的一個(ge) 藝術中心,從(cong) 外形看像是建築身上七零八落地插了很多筷子,被網友戲稱為(wei) “筷子樓”,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總讓人覺得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總之,“醜(chou) 陋建築”花樣百出,既折射出一些人美學知識的缺失,也說明權力和資本在公共建築設計建造中沒有認真傾(qing) 聽公眾(zhong) 的意見。另外,消費主義(yi) 和建築實踐的結合、崇權媚洋價(jia) 值觀的影響、嘩眾(zhong) 取寵浮躁心理的作用等,也都助推了“醜(chou) 陋建築”的不斷湧現。
建築的“表情”影響著人們(men) 的心情
從(cong) 表麵看,建築建在什麽(me) 位置,建成什麽(me) 式樣,隻需投資方與(yu) 設計方達成一致即可,建築是美是醜(chou) 與(yu) 他人無涉。然而,建築設計並非完全屬於(yu) 私人領域。廣義(yi) 的建築設計涵蓋室內(nei) 設計和外部設計。室內(nei) 設計怎麽(me) 進行空間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領域的事情。可作為(wei) 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建築的外部設計決(jue) 定著建築的美醜(chou) ,也會(hui) 影響到城市的形象。
一個(ge) 建築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在那裏。不同的建築會(hui) 傳(chuan) 達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築充滿神秘、宮殿建築充滿威嚴(yan) 、居住建築私密而溫馨,這些都是建築的“表情”。建築的“表情”會(hui) 直接影響人們(men) 的觀感和心情,所以說建築與(yu) 公共審美存在著緊密聯係。
“與(yu) 善人居,如入芝蘭(lan) 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yu) 之化矣;與(yu) 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yu) 之化矣。”與(yu) 人相處如此,與(yu) 建築相處亦如此。建築的美醜(chou) 會(hui) 潛移默化地影響公共審美。精美的建築是城市的亮麗(li) 風景線,裝點著城市的外在形象,傳(chuan) 承著城市甚至國家的文脈。我們(men) 看到鬥獸(shou) 場,就會(hui) 想到古羅馬;看到巴洛克建築,就會(hui) 想到意大利文藝複興(xing) ;看到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就不由自主地讚歎中國古人的智慧。這些流傳(chuan) 至今的優(you) 秀建築其實是承載民族敘事的有形容器,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本民族的曆史文化。
與(yu) 之相反,“醜(chou) 陋建築”造型浮誇,比例失衡,結構繁複,與(yu) 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散發著崇權媚洋拜金的惡俗氣息,既有礙觀瞻,也不夠實用。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醜(chou) 陋建築”是城市的傷(shang) 疤而非勳章。由於(yu) 社會(hui) 負麵評價(jia) 極為(wei) 強烈,有些“醜(chou) 陋建築”剛建成沒多久又拆除,造成巨大浪費。此外,“醜(chou) 陋建築”還會(hui) 對公共審美造成傷(shang) 害。比如,有的建築外形醜(chou) 陋,不管設計者如何解釋設計初衷,人們(men) 都不買(mai) 賬,因為(wei) 隻要看到它就會(hui) 產(chan) 生心理不適。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有句名言:“醫生們(men) 可以掩埋掉他們(men) 的錯誤,但建築師不得不和他們(men) 的錯誤生活在一起。”實際上,跟這些錯誤生活在一起的又何止建築師?由於(yu) 種種原因而產(chan) 生的“醜(chou) 陋建築”,對公共審美造成的傷(shang) 害會(hui) 伴隨“醜(chou) 陋建築”長期存在。
為(wei) 建築注入文化靈魂
針對“醜(chou) 陋建築”頻現的現象,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築方針,嚴(yan) 禁建設“醜(chou) 陋建築”。這提示我們(men) ,任何建築在設計建造時都應充分考慮公眾(zhong) 的觀感,切不可為(wei) 了滿足設計方或投資方的一己喜惡,而忽視對公共審美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建築大師何鏡堂曾說:“我們(men) 應把社會(hui) 的大效益放在首位,建築師應以整個(ge) 社會(hui) 為(wei) 最大業(ye) 主,這應該是每一個(ge) 建築師的追求。”從(cong) 審美的角度看,以整個(ge) 社會(hui) 為(wei) 最大業(ye) 主就要在建築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堅持建築的公共審美價(jia) 值,發揮建築的審美教化功能。具體(ti) 而言,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堅持以人為(wei) 本原則。殿堂級設計大師約翰·波特曼有句名言:“建築的實質是空間,空間的本質是為(wei) 人服務。”優(you) 秀的建築應當滿足人們(men) 的生活需要並尊重公共審美,而所有的“醜(chou) 陋建築”都未認真考慮民眾(zhong) 的審美需求,其實質是在肆意踐踏公共空間。
第二,堅持協調至上原則。建築設計應當注重形式與(yu) 功能相協調、實用性和審美性相協調、建築與(yu) 周圍環境和城市風格相協調。比如,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設計就很好地體(ti) 現了協調至上原則,既充滿藝術性,又注重功能性,貫通東(dong) 方與(yu) 西方、現代與(yu) 未來。
第三,堅持彰顯文化特色原則。一方水土養(yang) 育一方人,公眾(zhong) 呼喚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內(nei) 涵、有曆史積澱的建築,建築設計應體(ti) 現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品格。被譽為(wei) “半部江南園林史”的蘇州博物館之所以成為(wei) 傳(chuan) 世建築,就因為(wei) 操刀的建築大師貝聿銘祖籍蘇州,深受家鄉(xiang) 文化影響的他,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采用了白牆黛瓦的江南園林風格,注重山水交融的意境設計,凸顯了建築的地域文化特色。這一成功案例告訴我們(men) ,唯有深入挖掘,潛心提煉,讓建築弘揚文化,讓文化映照建築,建築才會(hui) 更有生命力。
總之,在人類藝術中,建築最具形式感,是形式美感與(yu) 功能美感的統一。我們(men) 應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建築注入文化靈魂,使其真正成為(wei) 我們(men) 身體(ti) 和精神棲居的詩意家園。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