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媒體時代,戲劇化挑戰為機遇

發布時間:2022-02-17 14:31:00來源: 人民日報

  全媒體(ti) 時代,戲劇化挑戰為(wei) 機遇(科技賦能藝術)

  全媒體(ti) 時代,我們(men) 可以突破時間和地點限製,通過多種終端獲得想要的信息,這對於(yu) 必須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表演固定內(nei) 容的戲劇藝術來說,產(chan) 生了很大衝(chong) 擊。一方麵,人們(men) 被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海量信息淹沒,大量碎片化、淺表化的文化產(chan) 品占據了我們(men) 的注意力;另一方麵,隨著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5G技術的運用和各種直播平台的普及,戲劇藝術長期引以為(wei) 豪的沉浸式體(ti) 驗、現場互動感也逐漸失去優(you) 勢。但挑戰與(yu) 機遇同在,戲劇人隻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便能迎來新的繁榮發展。

  首先,我們(men) 應對戲劇抱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實體(ti) 劇場演出給觀眾(zhong) 帶來的集體(ti) 審美儀(yi) 式感是網絡虛擬空間無法比擬的,戲劇給觀眾(zhong) 帶來的思考、感動、審美愉悅,又是任何碎片化、淺表化產(chan) 品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們(men) 更加明白全媒體(ti) 時代戲劇創作最應該堅守的是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藝術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關(guan) 注人類的精神層麵,保持劇場演出的文化品格,這是戲劇永恒的魅力。

  其次,要主動擁抱全媒體(ti) ,將全媒體(ti) 意識貫穿到戲劇創作、演出、傳(chuan) 播、觀眾(zhong) 培養(yang) 等各個(ge) 環節,要明晰突圍方向。縱觀戲劇藝術發展史,戲劇從(cong) 來不排斥先進科學技術。從(cong) 田間地頭到城市劇場、再到銀幕熒屏,由一桌兩(liang) 椅到機關(guan) 布景、再到現代聲光電的運用,無不彰顯了戲劇海納百川、與(yu) 時俱進的品質。運用全媒體(ti) 意識觀照戲劇藝術的全過程,必然會(hui) 推動當下戲劇進入新的境界。

  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係列發端節目《唐宮夜宴》為(wei) 例。這部作品原名《唐俑》,是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大賽的參賽作品,有人物、有情節,可以視為(wei) 小舞劇。作品在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一經播出,成功“出圈”,成為(wei) 網絡熱議話題。必須承認,《唐宮夜宴》如果沒有全媒體(ti) 的“添柴”,呈現效果會(hui) 打不少折扣。但如果僅(jin) 看到AR、5G技術對節目的包裝,就流於(yu) 表麵了。AR、5G隻是“技術元素”,沒有強有力的“藝術元素”,沒有那群活潑靈動可愛的少女演員、古典舞蹈語匯和深厚傳(chuan) 統文化底蘊的支撐,技術也無所附麗(li) 。AR技術呈現的《簪花仕女圖》、唐三彩等國寶級文物,隻是強化了這一點。觀眾(zhong) 從(cong) 中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燦爛、中華曆史的厚重,從(cong) 而激發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才是節目的靈魂。

  全媒體(ti) 意識體(ti) 現在創作層麵,一來可以拓展題材領域,創新劇本結構,增強敘事能力;二來可以使演出形態得到發展,時空場域的變幻更加具象化,舞台麵貌為(wei) 之一新。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戲劇作品對新媒體(ti) 技術的運用還比較生硬,要進一步實現由“嫁接”到“融合”,超越“物理變化”實現“化學反應”。讓現代技術激活、提升戲劇藝術,以戲劇藝術吸納、化用現代技術,才能更好地推動戲劇藝術的創新性發展。為(wei) 適應全媒體(ti) 特點,我們(men) 還應加強戲劇創作的供給側(ce) 結構改革。在創作一般意義(yi) 上的大型劇目的同時,可以創作一些連台本、短視頻、微戲劇,一些劇目可以更加青春化、時尚化,以滿足受眾(zhong) 多元化、個(ge) 性化的需求。

  在傳(chuan) 播層麵,可以通過全媒體(ti) 加強戲劇人才特別是表演人才的宣傳(chuan) 推介,打造新時代偶像。對於(yu) 戲迷來說,“角兒(er) ”的力量曆來不容小覷,“角兒(er) ”的影響力可以決(jue) 定一個(ge) 劇種的演出市場。當下,僅(jin) 靠傳(chuan) 統的劇場演出已經很難產(chan) 生全民性戲劇明星。戲劇界要善於(yu) 利用新媒體(ti) ,推出有潛質的藝術家。對劇目的推介同樣如此,要從(cong) 劇目生產(chan) 、演出、營銷的各個(ge) 環節增強互動性,調動觀眾(zhong) 參與(yu) 的積極性。隨著自媒體(ti) 的發展,受眾(zhong) 同時也是傳(chuan) 播者,每個(ge) 人都是宣傳(chuan) 員,獲得受眾(zhong) 認可的好演員、好作品,其宣傳(chuan) 效應可以實現幾何式增長。

  我們(men) 還可以借助全媒體(ti) 培養(yang) 青少年觀眾(zhong) 。青少年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注定他們(men) 會(hui) 對新鮮事物保持興(xing) 趣。不用擔心青少年會(hui) 將傳(chuan) 統藝術視為(wei) 陳舊,對他們(men) 來說,沒有接觸過的就是新鮮的。隻要我們(men) 能夠拿出精品力作,一定會(hui) 讓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藝術一見鍾情。如何把青少年從(cong) 虛擬空間引入實體(ti) 劇場,把民族戲曲藝術塑造成為(wei) 年輕人追逐的時尚,全媒體(ti) 能夠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

  全媒體(ti) 時代背景下,應愈加突出著作權保護的重要性。傳(chuan) 播不能以犧牲著作權為(wei) 代價(jia) ,否則可能傷(shang) 及戲劇原創力,傷(shang) 及戲劇的可持續發展。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隻要我們(men) 因勢利導、乘勢而上、順勢而為(wei) ,全媒體(ti) 時代,戲劇一定會(hui) 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作者陳湧泉為(wei) 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理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