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輪轉 標注歲月
記者 施 芳 馬躍峰 姚雪青 唐中科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天察地、認知自然所創造的時間知識體(ti) 係,也是安排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協調農(nong) 事活動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國社會(hui) 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製度,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倒計時表演在中國傳(chuan) 統曆法的時光輪轉中開篇,大屏幕上逐個(ge) 閃現二十四節氣,從(cong) “雨水”開始,最終行至“立春”。通過二十四節氣把倒計時與(yu) 古詩詞以及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wei) 一體(ti) ,將中國氣韻傳(chuan) 遞給全世界。
二十四節氣
是陰曆還是陽曆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成灼介紹,人類文明史上產(chan) 生的曆法,基本上可分為(wei) 3類: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以四季變化周期即回歸年為(wei) 主要依據的曆法,叫做陽曆,例如現行的公曆。以月相陰晴圓缺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wei) 主要依據的曆法叫做陰曆。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編製的曆法叫做陰陽曆,中國的傳(chuan) 統曆法就是陰陽曆的典型代表。
“農(nong) 曆是我國現行的傳(chuan) 統曆法。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國家標準《農(nong) 曆的編算和頒行》,朔日為(wei) 農(nong) 曆月的第一個(ge) 農(nong) 曆日,也就是說每個(ge) 農(nong) 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每個(ge) 農(nong) 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變化周期,因此屬於(yu) 陰陽曆中的陰曆部分。農(nong) 曆中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歸年周期,因此屬於(yu) 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部趙雅楠博士介紹,作為(wei) 農(nong) 曆的陽曆部分,二十四節氣還是計算數九、暑伏、春社、秋社等時間點的基準,如人們(men) 習(xi) 慣從(cong) 冬至或冬至第二天開始數九,而將夏至之後的第三個(ge) 庚日作為(wei) 伏天的開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太初曆采用的回歸年周期為(wei) 365.25天,宋朝曆法更是精確到365.2425天,已經和現今公曆的回歸年周期一樣,但比公曆的行使時間早了300多年。2000多年來,中國曆法對二十四節氣的計算從(cong) 未間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每年編算的天文曆書(shu) 和民用曆書(shu) 也都刊載有二十四節氣。
對氣候物候的描述
是否有普遍性
二十四節氣最早發源於(yu) 黃河流域。放眼中國,從(cong) 東(dong) 至西幅員遼闊,從(cong) 南到北氣候迥異,二十四節氣的描述在各地都普遍適用嗎?
江蘇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韓桂榮介紹,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製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wei) 一周期,謂之一“歲”。現行確立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度數。兩(liang) 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鬥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liang) 者交節時間基本一致。
“二十四節氣表征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和季節、氣候的對應關(guan) 係,它是非常科學的。既然是科學,那就具有普適性。因此二十四節氣對我國長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適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鑒其定義(yi) 和內(nei) 涵。”韓桂榮介紹,以第一個(ge) 節氣立春為(wei) 例,它意味著北半球萬(wan) 物開始複蘇,是一種趨勢。當然,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在“立春”這天,黑龍江也許還在飄雪,海南島已經陽光和煦,就連江蘇省內(nei) 也有溫度差異,但“春回大地、逐步變暖”的趨勢卻是一致的。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部助理館員朱天縱談到,由於(yu) 全球氣溫在千百年中有一定幅度的波動,特別是在波峰和波穀時期,某些節氣時段會(hui) 變長,另一些節氣時段會(hui) 變短,即出現“伸縮與(yu) 漂移”現象。因此,各地曆史上積累下來的部分節氣總結的適應性也會(hui) 受到一些影響,但人們(men) 會(hui) 根據當時的具體(ti) 情況進行修正。總之,就氣候、物候等變化的時序規律而言,二十四節氣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對現代農(nong) 業(ye)
有多大指導意義(yi)
二十四節氣形成以來一直是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風向標。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如今農(nong) 業(ye) 已逐步告別了看天吃飯的傳(chuan) 統種植模式,那二十四節氣對當今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還具有多大程度的指導意義(yi) ?
農(nong) 作物的生長發育與(yu) 光、溫、氣、熱、水等因素密不可分,二十四節氣對當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仍有指導意義(yi) 。河南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毛鳳梧如是介紹。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來表示晝夜的長短;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中蘊含著物候特征,啟示著氣候條件在不斷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指示氣溫的變化。這些規律對當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yi) ,特別是各地根據二十四節氣形成的與(yu) 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相關(guan) 的農(nong) 諺,易於(yu) 掌握和傳(chuan) 播,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仍發揮著作用。具體(ti) 體(ti) 現在以下幾方麵:
首先,它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播種和收獲提供時間尺度。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寒露、霜降等節氣對指導農(nong) 作物播種和收獲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yi) 。例如,芒種是種植農(nong) 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這個(ge) 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農(nong) 諺講,“芒種芒種,忙收忙種”。
其次,它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田間管理提供氣候預測。二十四節氣通過溫、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夠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田間管理提供短期的氣候預測。如冬至節氣,代表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到來,這期間田間管理的質量對來年的收成極為(wei) 重要。以河南小麥為(wei) 例,應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第三,它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提供預警警示。勞動人民將二十四節氣與(yu) 生產(chan) 經驗結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災害發生的關(guan) 鍵時期。如清明節氣,農(nong) 諺講,“清明前後怕晚霜,天晴無風要提防”。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部副研究館員於(yu) 湛瑤介紹,近年來,我國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nong) 業(ye) 方麵發揮了更為(wei) 獨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眾(zhong) 多與(yu) 節氣相關(guan) 的農(nong) 業(ye) 節慶活動。例如國家於(yu) 每年秋分舉(ju) 行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各地都會(hui) 舉(ju) 行形式多樣的慶豐(feng) 收活動。同時傳(chuan) 統節氣民俗活動也十分豐(feng) 富,如山東(dong) 青島即墨區周戈莊村在穀雨舉(ju) 行的上網節、廣西天等縣舉(ju) 行的霜降節、浙江三門縣舉(ju) 行的冬至祭冬等。節氣民俗與(yu) 農(nong) 家樂(le) 相融合,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的鄉(xiang) 村旅遊項目,促進了農(nong) 文旅融合,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